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首页  走进灞桥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办事指南  招商引资  政务中心
 

儿童 老人 军人
妇女 残疾人 外国人
公务员 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政府各部门 -> 区发改委 -> 长期规划 -> 正文
西安市灞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7-06-27 13:44  

“十一五”期间,灞桥区深入实施了“规划立区、生态强区、工业兴区、三产富区、项目带动”五大战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灞桥区国民经济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各项指标均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预计到2010年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6亿元,是“十一五”目标的2倍;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是“十一五”目标的2倍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68亿元,是“十一五”目标的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7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其它各项经济指标均全面超越了“十一五”目标。

二、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产比重逐年下降,二产比重保持平稳,三次比重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7.25:54.23:38.52调整到2009年的6.39:54.41:39.2,产业结构调整达到了预期效果。现代都市农业规模不断壮大,“一带四园”建设初见成效;以灞桥热电厂、国水风电为代表的一批工业企业已成为支撑全区经济总量的中坚力量。依托浐、灞、渭河的生态优势,沿河建设了大批低密度高档滨水型住宅,塑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投资规模迅猛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区上下深入推进项目带动战略,灞河滨河生态公园、纺织城老城区改造、纺织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等一批大项目全面顺利实施,重点项目连续三年保持了超百亿投资建设强度,有效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预计五年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达46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9倍。

四、城市建设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灞桥区积极实施“四轮驱动”战略,全力支持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开发建设,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率从“十五”末的42%增长到2009年的47%。灞桥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功能走向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防汛建设力度加大,城市防汛设施体系得以完善。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区域特色塑造成效明显,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长,预计2010年,分别达到20573元和8206元,五年期间实现年均增长20.4%和16.6%,为建国以来增长最快时期;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科教文体卫支出占全区财政支出比例达33.2%,较“十五”期间有较大提高。

六、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灞桥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取得丰硕的成果,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引进项目498个,利用外资1.35亿美元,一大批项目入区建设,极大增强了全区经济发展的后劲。

七、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在“生态强区”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灞桥区连续多年实施“大水”、“大绿”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已成为西安市独具特色的生态地区。2010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43.2%,绿地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2平方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万亩流动水面景观,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从2005年的290天,提高到2009年的308天。2010年在克服恶劣气象条件的影响下,1-9月份达到237天,占过去总天数的86.8%,达到国家创模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也从2005年的58分贝下降至2009年的55.6分贝。

八、污染减排进展顺利

“十一五”期间,灞桥区通过不断实施工程措施、经济结构调整和监管措施,使废水中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减排5400吨,废气中污染物二氧化硫减排43000吨。在消减新增量的同时,较“十五”期间分别减排20.7%和54.94%。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一、发展优势

——区位条件优越。灞桥区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发展轴上,是西安经陆路通往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以及联通陕北、陕南及中原地区的首要门户,是西安从经济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及与次核心城市渭南及商洛的重要连接点,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

——流通优势显著。区内陇海、西康铁路、郑西高铁横亘东西、贯通南北。108、210、310、312国道穿境而过,101、102省道、西临、西蓝、西禹、连霍、东三环公路境内交织成网,是陕西省“米”字形高速公路交通网的中心,为发展大流通产业提供了绝佳的便利条件;随着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灞桥区将承担起区域性资金与信息的流通重任。此外,三条河流(浐、灞、渭河)及四条地铁(1、3、5、6号线)穿境而过,便捷的交通体系更体现出灞桥区的流通优势。

——生态优势突出。水和绿是灞桥区持续发展的核心财富,是体现灞桥区城市风貌,提升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品味的重要物质基础。区内年过境客水流量达6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0.1亿立方米。三条河流中流经区内最长(34km)的灞河,是西安八水中流量第三大且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区内浐、灞、渭三河交汇常流,流长60公里,流域面积170多平方公里。区内浐、灞、渭三水是西安市区唯一的活水资源地,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山、川、塬、坡、沟、滩俱全,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所形成的地域差异和各种类型的小气候环境,不仅给区内种植各种新鲜果蔬和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更为建设层次鲜明、立体多样、最具活力、最适人居生活的生态型国际化都市新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理资源。

——土地资源丰富。灞桥全区土地面积325.266平方公里(48.8万亩)。在西安城六区中,灞桥区的辖区面积最大,其中农用地28.5万亩,建设用地15.93万亩,未利用地4.36万亩,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8.4%、32.6%和9%。西安城六区中,可供开发土地空间潜力最大。根据《西安市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灞桥区到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25万亩,耕地保有量为15.57万亩,建设用地总量应控制在22.7万亩。2009年底建设用地总量为17.2万亩。在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中,灞桥区城市建设用地由原来的32平方公里扩大到139平方公里,这在其他城区土地被大量征用开发的情况下,灞桥区的实际可利用空间显得尤为广阔。这种空间比较优势将为西安拉大城市骨架,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做出重大贡献。

——文化特色鲜明。灞桥区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蓝田猿人到华胥古国再到半坡,演绎了黄河流域中国古代人类百万年的发展史。半坡遗址、米家崖遗址、老牛坡遗址、人宗庙均在灞桥区内。白鹿原上有着墓制独特的汉三陵(汉文帝陵、薄太后陵、窦太后陵),体现了孝道文化。白鹿原作为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白鹿原》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浓郁的关中民俗。目前已具备以桥文化、华夏源脉文化、汉文化、白鹿原文化、现代创意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化。

——后发潜力巨大。一直以来,灞桥区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在西安市十三个区县中处于中游。当前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拥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具备后来居上的条件。灞桥区的后发优势,体现的是一种趋势性优势,它的形成以五大比较优势为基础,即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空间优势、文化优势及流通优势。灞桥区凭借不可替代、长期存在的生态、区位、空间优势,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最具“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城区。

二、制约因素

——产业综合实力不强。目前第一产业发展现状较好,但发展模式以传统农业的自发性转型为主,第二产业以纺织、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粗放型、高耗能、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制造业仍占有很大比例;第三产业仍是以城中村、城市边缘区的业态出现,呈现出“散、小、弱”的形态,主要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依据西安市对灞桥区的功能定位和西安市产业发展趋势,整合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并能更好服务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支柱产业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环境质量有待改善。灞桥区整体生态环境良好,但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灞桥热电厂及一些防洪沟渠构成了环境“黄斑”,由此产生的次生污染对灞桥区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建设、区域形象塑造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积极加强环境整治,提升环境质量是提升灞桥区发展品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与体制尚未形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生活与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效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是灞桥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

——基础配套水平滞后。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项目配套水平的相对不足。给排水、供热、电力电讯、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尚未统一建设,道路通行能力有限,垃圾处理设施严重缺少等。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短缺,不能适应下一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严重影响城市能级的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较低,服务不足,影响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和区域能级的提升。项目配套能力较弱,在招商引资和争取优势项目上还处于弱势地位。

——城市品牌尚未确立。灞桥区曾以纺织城闻名,长期以来,灞桥区纺织城一直与“污染、传统、落后”等代名词相关。作为支柱产业的纺织业衰落以后,灞桥区城区定位模糊,缺乏鲜明的城市品牌。

——观念需要与时俱进。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未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灞桥区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之上,处于前所未有、跨越式的“聚变”发展时期。而灞桥区长期以来以农为主,较为缓慢的发展历程,导致了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滞后,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完全适应灞桥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重大机遇。“十二五”时期将是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的关键期,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向纵深推进,国家将继续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国家针对发展实际对西安的发展定位做出了新的战略指引,要着力将西安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作为未来西安城市的东部新城,灞桥区必须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强化完善自身功能、优化空间布局,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寻求更多的项目和政策支持,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天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西安的新定位,为灞桥区职能提升提供了机遇。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国务院批准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灞桥区也同步跃升为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未来五年西安提出要打造“一都九城”,五年内初步形成国际化气氛1,这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增强,城市品味也将日益提升。灞桥区凭借广阔的城市发展空间和优质的城市发展资源,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承接西安城市新功能的布局,成为现代服务业基地,而且依靠自身优势,成为提升西安国际生态质量与品味的重要区域。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自2004年起,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这三个园区的相继建设与强力推进,以及西安行政中 心北迁,必将给灞桥区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曲江新区和临潼区共建的“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是西安市整合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业的重大举措。灞桥区可以凭借这一区域优势,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大西安东进战略的实施, “十一五”期间持续增强的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使灞桥区的区域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同时,随着“四轮驱动”发展模式的提出,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及竣工投产,经济效益将日益显现。目前灞桥区已进入城市价值兑现期,发展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

四、面临挑战

——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挑战。未来五年是一个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坏,就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 “十二五”时期,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对刚刚踏入发展快车道并正经历巨大转型的灞桥区提出了巨大挑战。

——竞争压力逐渐加大的挑战。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十二五”期间,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灞桥区将面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周边地区竞相发展,形成对产业、资源、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竞争,对灞桥区培育战略支柱产业,打造经济强区带来更大的挑战。

——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挑战。灞桥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市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教育质量落后,社保覆盖率不高,街村两级卫生室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就业压力较大,与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灞桥区必须加快发展,迅速做大经济总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缩小与西安市其他区县的差距。

——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挑战。“十一五”期间灞桥区支柱产业尚未完全形成,制造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原有的支柱产业纺织业目前正处在调整期,不能起到支撑作用。全区知名度高、规模大、效益好、利税高的大企业、大集团数量较少,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聚集度偏低,主导产业特点不鲜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项目拉动能力,快速形成全区支柱产业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

——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世界各国都提出了自身的碳排放目标,旨在减少碳排放,把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降到最低,我国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做出了40%-50%的减排承诺,这就要求灞桥区必须要走低碳发展的路子,如何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为实现这一减排目标做出贡献,成为“十二五”时期全区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统筹城乡发展的挑战。灞桥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还较为薄弱,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异,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体制还没有形成。随着灞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就业保障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这也成为全区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以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发展协调性为重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新城为中心任务,坚持“特色建区、生态强区、规划立区、经济强区、产业兴区、城市带区、环境优区”七大发展战略和 “生态灞桥、现代灞桥、实力灞桥、诚信灞桥、文化灞桥、幸福灞桥”六大发展目标。把“加快科学发展是最大的主题、真抓实干是最好的工作方法”作为各级干部的行动指南和作风要求,全面落实灞桥区分区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努力实现“一年开局起好步、三年翻番求跨越、五年东城呈巨变”目标,确保进入全市、全省优秀区县行列,把灞桥建成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实力强大、文化氛围浓郁、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宜居宜业东部新城。

二、规划原则

——科学发展原则。科学发展是“十二五”规划权威的基石。也就是说,“十二五”规划能否得到贯彻执行,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就要看“十二五”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而科学性以科学、民主的决策为保障。因此,必须结合灞桥区的实际,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规划编制决策机制,真正实行依法规划、科学规划、民主决策。

——开发开放原则。开发开放原则是灞桥区的强区之路,这就要求灞桥区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拉动内需,实现共同富裕,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灞桥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板块发展原则。加快转型发展,做强板块经济,以创新驱动、板块推动、项目带动为支撑,实现灞桥区纺织新城、洪庆新城、十里铺商贸新城、新筑物流新城、浐灞生态商务金融新城、狄寨新城等六大板块的快速发展。

——融合发展原则。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二产三产化,逐步推动灞桥区与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的融合发展,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发展,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社会事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等。

——均衡发展原则。均衡发展要求在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注重规划与反规划的均衡,产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均衡,生态资源储备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均衡,土地资源储备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均衡,成为协调灞桥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重要抓手。

——包容性增长原则。包容性增长要求在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落脚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财产性收入,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特色发展原则。通过对自身发展条件的深入剖析,充分挖掘灞桥区的自身特色,用其独有的特点塑造、提升灞桥区整体形象。

——阶段发展原则。阶段发展原则要求规划编制具有动态性、前瞻性,通过制定一年目标、三年目标、五年目标等一系列阶段性目标最终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第四章 总体目标与发展格局

一、发展战略

——城市带区战略。坚持城市带区战略,一是充分利用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机遇,紧紧抓住国家、陕西省、西安市的各种优惠政策,实现全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与周边各区充分交流协作,把灞桥区建设成为大西安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名片;二是通过灞桥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生态强区战略。坚持生态强区战略,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大力推行生态企业、生态农业、生态公园、生态社区、生态建筑的规划与建设;继续推进浐、灞、渭河的综合治理工作,严格各级各类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强化蓝线保护、黄斑控制及灰色区域与城市建成区的融合,强化绿心、绿道及绿网的构建,使大水大绿继续成为支撑我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经济强区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有效协调机制,保障大灞桥各板块实现优势互补、产业互动、一体化整体发展;按照“生态强区、服务强区、产业兴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新城的总目标,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重视工业的引领和支撑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工业能力,形成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发展。

——规划立区战略。坚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推进全区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确保规划的延续性、权威性和独立性。规划作为建设灞桥和管理灞桥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是保证全区合理建设、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基础。

——产业兴区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业、会展业、总部金融业、物流商贸业、绿色住宅业、先进加工制造业及都市农业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使文化创意产业与总部金融业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性、前瞻性主导产业,实现宜居灞桥。

——特色建区战略。坚持特色建区战略,通过对灞桥区发展条件的深入剖析,充分挖掘灞桥区的自身特色,塑造、提升灞桥区整体形象。

——环境优区战略。坚持把环境优区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来抓,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我区的生态环境,继续实施“大水大绿”工程,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以优越的环境打造灞桥区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

——借势助区战略。一方面,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西安乃至西北最大的物流中心,对灞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坚持发挥灞桥区毗邻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优势,坚持服务港务区和借势发展并重,全力建设北部新区,打造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生态化物流新都。另一方面,世园会对灞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坚持发挥灞桥区毗邻世园会的优势,坚持服务世园会,借助世园会对周边环境的改善作用,积极发展绿色住宅业,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坚持项目带动和招商引资相结合,实现借势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打造“生态经济强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新城”为总目标,把灞桥区塑造成为西安国际生态新城区、生态经济核心区、城乡统筹引领区、山水田园宜居区。到“十二五”期末,在西安市城六区中达到先进水平。

2、主要指标

——经济实力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达350-400亿元,人均GDP达5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5%,2015年达350-4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左右,2015年达100亿元左右;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3.5-4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2015年达3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3:45:50.7。

——城乡协调发展与民生品质提高。积极推进城乡组织和谐发展,逐步推进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一体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2015年达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 2015年达1.7万元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7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8%、98%和 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以内。

——文化教育发达。全面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支持思源、海棠等高等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重点推进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2015年,学前一年入学率达100%,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毕业率分别达100%和97%,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教育入学率达90%。。

——生态环境优美。继续实施大水大绿工程,重点围绕浐河、灞河、渭河进行城市建设,把灞桥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新城;2015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50%,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努力使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向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方向调整。2015年,全区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1.5%,灞桥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率达10%。(见表4-1)。

表1 灞桥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发展目标 备 注

地区生产总值 2015年达 350-400亿元 ★

“十二五”年均增长 15%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15年达 350-400亿元 ★★

“十二五”年均增长 20-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5年达 100亿元左右 ★★

“十二五”年均增长 18%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 2015年达 30亿元 ★★

“十二五”年均增长 25%

直接利用外资 五年累计 3.5-4亿美元 ★★

三次产业结构 4.3:45:50.7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5% ★★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1.7万个以上 ★★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

五苗全程免疫接种率 100% ★★★

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 100% ★★★

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8% ★★★

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8% ★★★

2015年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 85%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 98%以上 ★★★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41.5人/万 ★★

人口自然增长率 3.2‰以内 ★★★

城镇化水平 65% ★★★

2015年建成区面积 115平方公里 ★★

2015年全区总人口(常住人口) 80万人 ★★

学前一年入学率 100% ★

学前三年入学率 90%以上 ★

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 100% ★★★

小学毕业率 100% ★★★

初中毕业率 98% ★★★

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教育入学率 9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十二五”年均增长 13%以上 ★★

2015年达 3.8万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 “十二五”年均增长 15%以上 ★★

2015年达 1.7万元左右

林木覆盖率 50% ★

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平方米 ★

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率 10% ★

旅游总收入 “十二五”年均增长 20%以上 ★★

2015年达 1.2亿元 ★★

接待游客量 “十二五”年均增长 15%以上 ★★

2015年达 200万人次 ★★

注:标★★★的指标为约束性目标,标★★的指标为预期性目标,标★的指标为导向性目标。

三、发展布局

以西潼高速公路、西阎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北环货运线为依托,规划形成“一心两区,三带六板块”的空间结构。

一心:以纺织新城为主所形成的中心城区,是集中实现灞桥商贸、文化与人居品质提升的重要空间。

两区:南区为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北区为北部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区。

三带:浐河生态带、灞河生态带、渭河生态带。

六板块:纺织新城、洪庆新城、十里铺商贸新城、新筑物流新城、浐灞生态商务金融新城、狄寨新城。

第五章 产业发展

一、发展原则

——顺应趋势,高端发展。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平台,以西安市的科技、人才、资金、产业基础等优势为基点,从全球化视角谋划产业发展,使灞桥产业发展在起步阶段就处在国内外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主动协调,配套发展。积极配合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和纺织城综合发展区建设,共享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以及世园会等国际品牌,主动协调,积极配套协作,扩大辐射带动效应,构建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大格局。

——积极创新,主动发展。发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科技教育资源优势以及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资源与产业优势,立足纺织城艺术区的创意产业基础和灞桥区的生态环境优势,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培育和发展创意经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特色。

——多产融合,联动发展。积极推动产业“越界”发展,突破一、二、三产的产业界限,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促使第一产业的三产化、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和第三产业的细分,一产、二产要三产化,三大产业要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形成多产融合、互相促进、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培育消费,推进发展。立足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紧扣消费热点,挖掘消费亮点,做好假日经济,努力增加餐饮、住宿、购物方面的营业收入,培育商贸、住房、文化、健身、网络等领域的消费热点,加快构建消费新模式,增强消费,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

——经济转型,科学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环境立区战略,突出建设低碳经济在低碳生活、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目标

——以产业国际化为目标,构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按照“生态立区、服务强区、工业兴区”建设西安东部新城的总体目标,顺应国际化大都市区产业发展趋势,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区内产业基础,打造西安国际化都市内以总部基地、金融会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产业为先导,以物流商贸、休闲旅游和新型工业为支柱,以现代生态农业和绿色房地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发展转型为契机,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依托的生态经济发展引领区。坚持低碳发展原则,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现状产业为基础、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载体,形成以文化创意---新型工业为主体的区域产业大循环;以区内产业资源为依托,发展以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为主的生态生产体系,以生态景观、生态旅游、和生态人居为主的生态服务体系,形成生态生产体系、生态服务体系内部以及生态生产体系与生态服务体系之间的区内中循环。

——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指引,形成产业集群布局发展模式。根据产业基础、资源分布,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十二五”期间主要培育和形成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以浐灞生态区为依托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以纺织城艺术区为依托的创意产业集群、以地铁站、长途汽车站为依托的商贸服务产业集群、以白鹿原为依托的现代生态产业集群、以大学城为依托的教育产业集群,以风电项目为依托的新兴制造产业集群,使产业集群成为组织产业布局发展的主要模式。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发展区。以发展现代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为特色,努力将灞桥区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一流的总部经济基地、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和文化创意中心,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最佳休闲农业示范区、最佳生态人居环境游憩展示区和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

三、发展方向

1.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

——做大物流商贸产业。围绕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配套协作,共同发展陆港口岸物流产业,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现代化物流产业园区;立足灞桥作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门户和交通枢纽区的区位优势,以及城东客运站东移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面向中西部地区的轻工产品批发零售产业,建设具有国内影响力的轻工产品集散地;利用建设城市地铁机遇,建设面向城市区的第三方物流与大型零售业相结合的商贸服务业。

——做高生产性服务产业。围绕西安市在浐灞生态区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历史机遇,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高技术含量的科技服务,积极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培育金融、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高端服务,建设区域性金融、总部经济区。

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在区内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物流中心、采购中心、会展中心等职能型总部,建设总部经济区,引导各类总部企业聚集。

借助欧亚论坛、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国际化品牌打造上实现新突破,走“国际化”办会路子,以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为抓手,优化提升综合服务项目,用足用好国际资源,加大与世界休闲组织、亚洲展览会议协会联盟、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等国际境外机构合作,争取加入国际展览业协会、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等国际性的会展协会。

——做强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围绕“国际化大都市最佳休闲农业示范区、国际化大都市最佳生态人居环境游憩展示区、国际化大都市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标准,以找寻西安“最美的林荫大道、最美的坡塬大道、最美的乡村景观、最美的黄金水道、最美的创意街区、最美的森林公园、最美的都市农庄、最美的东部新城、最美的人居环境”为旅游环境形象目标,倾力打造“生态体验型、城市郊野型、滨水游憩型、文化创意型、假日休闲型”旅游新区建设,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旅游品位和档次,实施品牌战略,加大规划统筹,依托项目打造旅游核心板块和精品路线,培育具有灞桥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形成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业结构,将灞桥打造成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特色生态休闲商务区”。

——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加大土地供给,提高商务楼宇建设比例,走内涵发展路子,加快实现房地产业由建房向造城转变,由居住功能向生活功能转变。坚持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适度先行,依据区域产业、资源特点,形成“带状分布,组团发展”。纺织城核心区针对居民生活空间分散、城镇低成本扩张的状况,围绕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和主要交通节点,进行高密度开发。依托浐、灞、渭河的生态优势,沿河建设低密度高档次滨水型住宅,大力发展西北地区稀有的生态型、亲水型、景观型宜居社区,提升“三河”两岸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值。

——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利用灞桥区环境幽静、交通便利的发展优势,依托现有纺织城艺术区,建设现代艺术品生产与交易基地、工艺美术生产与交易基地,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艺术家集聚区、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和研发中心;立足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科技教育资源,建设西安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结合纺织产业,培育时尚设计类文化创意产业,加大礼品、服装、鞋帽、皮具、饰品、时装、奢侈品、新潮消费品等原创设计产业发展,将灞桥建设为创意之城。

2.积极发展新型工业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业,延伸纺织产业链条,发展新型、高端服装业和纺织业研发机构,积极承接东南沿海加工业产业转移,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做大做强服装产业,形成现代纺织服装制造业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航天科技、装备制造、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机电、机械制造、光电仪器等新型轻工业,形成以新能源、环保、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格局。

3.做优现代农业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生产、景观功能,大力发展以观光、体验、生活供给为主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逐步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有区位优势的果、林、菜、奶等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满足市民生活需要,将传统农业升级为以种植、加工、销售为基础,以休闲、观光、体验、教育为延伸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表5-1 灞桥区产业发展方向

产业类型 产业定位 主要依据 发展向性

文化创意产业 主导产业 产业基础、政策导向

发展趋势 国内较高水平

总部、金融业 政策导向、发展趋势 区域领先

会展 产业基础、政策导向 国内竞争力强

物流、商贸产业 支柱产业 产业基础、市场需求 国内竞争力强

休闲旅游业 资源基础、市场需求 区域竞争力强

先进加工制造产业 产业基础、政策导向 区域竞争力强

现代生态农业 基础产业 产业基础、市场需求

政策引导、发展趋势 区域竞争力强

绿色住宅产业 市场需求、环境资源基础 区域竞争力强

四、发展重点

1.优化产业布局

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三区”、“三带”的产业总体发展布局。

——北部现代物流配套服务产业区。抢抓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国家级物流示范区的机遇,加快新筑物流配套产业园建设,壮大现代物流业,把北部地区建成西北重要的商品贸易集散中心之一。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按照“综合性、现代性、生态性、依托性”原则,加快新筑物流配套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信息、包装等物流配套产业。

——中部商贸创意人居产业区。加快核心区改造步伐,同时加强与浐灞生态区衔接,以建设商圈、商业带和宜居新城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娱乐、房地产、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产业;依托地铁一号线、东三环、纺织城客运站,聚集人气,提升标准,积极发展现代商业,形成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

——南部现代农业及旅游产业区。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一带四园”建设为契机,在加快发展采摘、农事体验等观光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西安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深入发掘白鹿原历史文化,重振鲸鱼沟旅游胜景,打造鲸鱼沟生态农业博览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灞桥南部生态型休闲旅游度假区。

——灞东工业带。在灞河东岸,结合现有的新筑物流配套产业园区、洪庆军工科技园、纺织城产业承接园、能源化工配套基地、灞桥科技工业园、浐河经济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6个工业园发展新型工业,按照“园区联合、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的原则,吸引工业企业集聚,重点发展轻工、纺织、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四大产业集群。

——灞河沿岸人居休闲产业带。抓住灞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湿地公园建设的契机,将生态环境优势转换为人居环境优势和休闲产业优势,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人居与休闲相融合的产业发展带。

——渭河沿岸生态休闲产业带。紧抓渭河大堤治理机遇,利用堤外滩,发展生态林果业;发挥林、河景观功能,积极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带。

2.抓好重点产业建设

——建设三大工业产业园区。现代纺织产业园: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家居用品等新型轻工业,形成服装产业和配套产业集群,建设西服、女装、童装等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服装面料、服装辅料、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基地,建设以家纺和西北特色家具制造为特色的家居产业基地。灞桥科技工业园区:加快灞河滨河生态公园建设,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物流及房地产业。浐河经济开发区:依托洪庆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做大做强航天科技、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产业,实现与能源基地、纺织产业园区同步、联动发展,并沿西韩路向北延伸,建设灞东工业带;以延长成品油管道末站项目为依托,完成能源物流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引进一批能源物流企业。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围绕西安国际港务区,大力吸引物流企业,壮大物流配套产业规模;加快北部新区核心区建设,形成配套服务中心;尽快启动地铁商业带建设,形成区域的商贸物流中心

——推进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需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农业体制改革,着力在城乡布局、产业互动、基础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重点发展,努力将白鹿原打造成“西部高端农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样板区、现代都市的快乐田园、关天区域的农业明珠”,使其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首选之地,现代农业展示的集中区域,农民增收的创业基地。

——完善休闲娱乐产业体系。加快启动和推进白鹿原景区、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滨水游憩区、纺织工业遗址公园、半坡景区周边提升、云经寺文化景区等旅游休闲项目,力争形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休闲娱乐产业体系。

第六章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

“十二五”时期,灞桥区的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要紧抓《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发展机遇,贯彻落实《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和灞桥区《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精神,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依托,以加快纺织城老城区、各街办所在地的城市建成区及周边城市化进程为核心,以推进白鹿原市级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发展为突破口,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实现工业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灞桥区建设成为西安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引领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末,灞桥区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基本完成 “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的转型,基本形成良好协调互动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经济上整体协调和空间上整体优化,城乡间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网络发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态新城区。

——城乡功能结构互补。在职能上,城市向乡村传输商品、资金、技术与信息,并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乡村分担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以及风景旅游基地等部分职能。在产业上,增强城乡经济联系,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在市场上,乡村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直接参与城市的经济运转,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也使城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相互争夺资源。

——城乡空间布局融合。加强区域整体规划,全区城乡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有序的、网络状多节点的“区域综合体”,形成合理的城乡居民体系,实现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在城乡区域范围内统筹安排工业布局,协调城乡环境保护与整治,并在城乡之间设置大片的农田保护区、观光农业和绿化带,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和乡村生态系统相互融合、协调。

——城乡社会事业统一。促进乡村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不断缩小城乡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差距,使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高度统一。

——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建立高度灵敏的网络信息服务,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完善网络化的公共服务布点,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全区域的网络化梯级布置。积极使市政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实现区域共享。

——城乡人口流动通畅。进行全面的、实质性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民向城市转移,同时鼓励有技术、有实力的城镇居民到乡村发展,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畅通。

二、发展战略

西安将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带动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借力和充分发挥西安的整体竞争优势、明确自身职能和定位,是灞桥区实现快速崛起,提升区域地位的关键策略。

——新型城市化战略。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D)四位一体的相互协调。对以纺织城老城区为主的发展核心区以及各街办所在地的城市建成区,不断强化其服务功能和带动功能,充分发挥其产业职能、服务职能和带动发展职能。通过对城市建成区的功能强化,做大做强灞桥的发展核心,使其成为东部新城的价值兑现和形象展示区域。同时,积极承担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国际化职能,提高纺织城地区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将其打造成为彰显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处处体现发展效率和人文关怀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旗帜型区域。

——乡村现代化战略。对广大传统形态的农村地区,坚持实施乡村现代化(社区化)战略。通过对区内村庄产业和土地的规模化集中经营,通过覆盖全面、体系完善的综合发展保障平台的建设,通过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推广,积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引导传统村庄向现代化乡村社区转型、传统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型,从而加快乡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内农村的现代化设施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大幅提高,成为灞桥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

——生态群落化战略。以生态城市理念为指引,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在科学合理的发展评价基础上,划定生态分区,同时结合空间发展、产业布局、资源保护和交通建设等方面,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相互协调、功能互补、等级清晰的发展组团,打造基于生态条件的“群落化”发展格局。

三、发展路径和任务

1.推进路径

——生态建设路径: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优先关注非建设用地,科学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同时充分发挥灞桥区的生态优势,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路径:形成城乡功能互补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富裕城乡。充分发挥城乡中心的带动作用,运用各级中心的产业优势、生产力优势去支援乡村,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同时以城市核心发展区为依托,乡村为基础,周边重点区域为纽带,推动农业产业化与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开放型经济实体,促进乡村快速发展。重点依托现有各类特色产业区、工业园区,促进乡镇企业适度集中,走出一条投入低、效益高、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

——社会进步路径: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积极鼓励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提高城市化和城乡统筹的发展效率,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发展格局。加大农村地区发展投入,大力促使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地区延伸,以城促乡合理引导乡村地区的发展;对被划定为禁止开发的地区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形成相对均衡、和谐的城乡空间格局。

——空间优化路径: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鼓励和扶持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的区域率先发展,率先上马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一方面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合理规划布局,实现发展用地的规模化;另一方面,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从全局角度高效利用发展空间,实现发展用地的集约化,从而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最终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开发秩序。

2.主要任务

——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是不断增强城市化发展动力,引导人口向重要发展节点和轴线集聚,以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为目标加速城市化进程。二是优化城乡发展结构,优先发展优势区域促进集中型城市化。三是建设结构合理的城乡中心体系,增强灞桥城乡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性,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四是集中人力物力发展优势产业,做强主导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五是有效配置各种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优化整体发展环境,建设宜居城区。

——分区引导城乡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和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程度,将灞桥区域内用地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政策地区:

• 城市化引导地区:以纺织城综合发展核心区为中心,在向外辐射的主要通道地区为城市化引导地区。城市化引导区可以细分为城市发展提升地区、城市发展培育地区和城乡建设协调区。城市发展提升地区主要为现状建成区,发展重点是提升现有的城市环境,大力优化人居环境。城市发展培育地区是指城市规划区以内,建成区以外的区域,发展重点是做好城市发展培育工作,严格按照各项规划进行建设,避免土地浪费和低质开发,打造高品质发展新区。上述区域之外具备良好发展条件但未有划入城市规划区的区域划定为城乡建设协调区,该区域要及时编制相应建设规划并进行控制,避免陷入无序蔓延与生长,重点提升区域的协调功能。

具体任务包括:① 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以具有合法地位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和服从规划,不得乱占乱建。② 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建设、产业引导和环境监管,在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控制污染措施的基础上发展适宜的工业项目,同时建立并严格实施城市“绿线”管制制度。③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其他可利用地,保持合理的建筑密度,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发展区的无序扩张,改善环境质量。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保持原有的风貌和环境,严禁随意拆建。④ 按照工业进园、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原则,明确各产业园区的界线、用地性质、建设规模、开发强度,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工业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工业的投资环境。

• 生态控制地区:从生态容量、生态安全角度看,灞桥区域范围内需要永久性禁止或限制开发的地区即为生态控制区。该类地区是灞桥区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区,主要由风景区、湿地保护区、生态绿楔和生态绿环构成。该区域作为灞桥城乡空间的生态基础,应通过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妥善有效的保护,尤其是一些生态脆弱的区域,更要加强修复与保护工作。

具体任务包括:① 加强该类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抓好河流和湿地地区生态保育工程,对该类区域内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控制,必须获得环境部门许可方可立项。②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斑块进行合理高效的整治。通过保护和治理充分结合,促进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稳步向前。③ 强化绿线控制,加强绿地监管,禁止占用绿地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同时要对城市绿地进行升级,增加其生物多样性,增强其生态影响力。

• 乡村协调发展地区:主要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地域,是介于城市化引导区和生态控制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该类区域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城乡之间的联系畅通和协调发展。具体任务包括:① 保护乡村地域景观特色与居民点特色,大力推进农村居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② 严格控制乡村居民点和乡村非农建设用地总量,合理布局乡村居民点,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发展农村沼气和庭院经济、绿色农业,创建文明生态乡村社区。③ 切实保护优质农田,保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允许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若遇国家重点项目确实需要征用基本农田的,应经过法定程序修改土地利用规划,并报有关部门审批。

——合理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是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对外开放广度,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总量,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二,在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及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由资源导向性的产业结构向以现代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为依托的先进产业体系转变,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第三,中心城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和金融、中介、居住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其服务功能,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一是按照“规划先行、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尊重农民意愿,编制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二是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四改、五通、七化”的要求,有效整合发展改革、农林、水利、交通等部门涉农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把产业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认真谋划,科学定位,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街一业”建设,实现农民增收。四是完善“择优扶持、以奖代补”的资金管理制度,以奖励补助抓督促,全面加快道路、文化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再完成60个重点村建设任务。五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全面推广项目拆迁补偿资金优先预留社会保障资金,积极做好新征地农民社保工作,确保参保人员及时享受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到2015年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75%和8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以上。

——有序进行城中村改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依托重点项目,以行政村为单位实施城中村改造。加大村庄整合力度,对有条件的村庄实施多个行政村合并改造。加大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棚户区改造力度,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纺织城老城区改造进度。“十二五”期间,围绕三环沿线、长乐路和华清路周边以及堡子村、新市、洪庆三个街办,重点完成东三环、地铁1号线周边村庄和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浐灞生态区等区域的城中村改造工作。

创新安置模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就近就地的原则,集中解决拆迁农民安置问题。安置楼建设推行自住房、廉租房、商业房三房合一方式,在满足居住需要之外,以对外出租和商业经营形式增加收入;安置区建设坚持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确保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全面到位;及时建立安置区基层社区组织,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

进一步推进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对村集体资产、集体土地进行合理的评价及折算,将集体资产量化到全体村民,人人持股。按照《公司法》要求,成立新型村级资产经营股份公司,对量化折股的村级经营性资产进行开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新筑国家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和狄寨省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政策优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

发展物流相关产业,适时推进房地产开发,发展与生活服务相关的第三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将新筑建成西安、西北乃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物流城、西安副中心的核心区。用足用好1000亩建设用地周转指标,加快新筑物流配套产业园建设。完成物流配套产业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启动重要景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全面启动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争取在“十二五”末,新筑物流配套产业园基本建成,企业入园。

将狄寨小城镇建设与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以城乡统筹建设带动狄寨小城镇发展。加快大学城配套服务区建设,启动狄寨街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小城镇综合服务能力。合理调整村庄布局,及早启动狄寨街道两侧村庄整合工作,逐步对分散的农民点进行搬迁改造,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程度,缓解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加快金星、庞家村两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启动汉陵历史文化体验区、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万亩樱桃体验区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将狄寨小城镇建设为融旅游、商贸、居住为一体的西安东部城郊生态型城镇。

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把区域产业发展和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以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农村向现代化新型社区的转型,以农业的产业化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以配套设施的高水平建设来引导农民向新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最终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为灞桥的城乡统筹探索一条新的将产业发展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地域文化充分发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进城镇经商务工的农民,持经劳动部门审签的两年以上聘用合同或居住满两年的暂住证等可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就业及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允许和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组建街道土地流转中心,免费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和政策咨询,规范土地流转操作,指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保障农民“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强与浐灞生态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等几大区域的产业衔接,使农民真正成为服务城市的产业群体。采取劳务输出与就地转化的方式,积极引导农村社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降低农业的承载力。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带动作用,积极鼓励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实现农业产业非农化。通过“一、二、三产业”的互动,拓展增收空间,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扩大“阳光工程” 规模。结合项目开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地区之间的劳务协作,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向输出等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力求做到学而有用、学以致用。将农民工培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培训机构和受训农民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买单、培训机构自由竞争、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的格局。

第七章 城市发展与建设

一、目标定位

遵循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顺应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趋势,从灞桥区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与需求出发,在紧密结合灞桥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征,充分考虑自然山水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群众心理习惯,以及综合考虑灞桥区生态环境容量的基础上,调整城区发展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完善城市管理机制,使灞桥区成为城市功能完善,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风貌独具特色,城市品位明显提升,生活环境极其优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的现代化“综合功能集聚城、现代商贸服务城、创意产业发展城、滨水田园宜居城、绿色生态低碳城”,以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门户的核心服务中心。

二、功能体系

——做好城市功能转型。作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灞桥区城市功能具有综合性和独特性的特征,借助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纺织城综合发展区的开发建设,实现城市向复合功能转变,并通过各功能区的整合,促进城市功能的整体发挥,积极兑现城市价值。

——完善城市功能体系。灞桥区城市功能包括公共服务功能、产业发展功能、居住功能、市政支撑功能、环境改善功能。这些功能体现在以下各个城市化引导区内:

• 纺织城综合发展区 作为未来灞桥区域中心的中部纺织城发展核心区,规划期内通过加速城中村改造、对现有的用地、功能进行重新调整,通过工业用地的置换,强化金融、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在纺织城规划创意产业区,并在周边集聚文化研究、文化创意的相关服务设施,形成文化活动中心结合未来灞桥区新行政中心建设;在灞河西岸规划灞桥区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娱乐设施,形成灞桥区文化娱乐中心;在纺织城东南侧规划灞桥区体育中心,满足人们的体育活动要求。

• 狄寨休闲教育区 在狄寨街道辖区范围内,依托自然景观及农业资源,建设以思源学院为代表的民办职业教育基地,承担西安乃至陕西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

• 洪庆工业科技区 位于灞桥区东岸区域的洪庆街区植被保护良好,军工、航天科技、新能源产业以及纺织产业势头良好,随着纺织城内的工业企业向本区逐渐转移与集聚发展,结合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将承担灞桥区主要的工业生产功能。进一步完善洪庆街办的商业网络建设,增强商贸服务功能;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建设为工业区配套的居住区,满足工业区内产业工人的居住要求,在靠近洪庆山森林公园的居住用地采取低密度的开发模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居住场所。

• 西部金融商贸区 以西安浐灞生态区的发展为核心,依托浐灞金融商务区、世园会的发展带动灞桥区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重点发展基于金融、会展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并打造以水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功能区;并采取低密度低强度的开发方式,建设高档滨水住宅,建设浐灞滨水居住区,承担城市居住功能。

• 北部物流配套区 借助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其产业聚集优势,结合国家级小城镇建设,依托自身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围绕物流增值服务,国际贸易、商贸流通等产业发展,做好产业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新筑的商业网络建设,增强商贸服务功能;并积极开发建设较高强度的以高层住宅为主的港务区综合居住区,在满足现有居民安置,以及自身产业发展带来的人口聚集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满足西安市的人口疏散安置需要。

图7-1 城市功能体系图

三、空间布局

牢固树立大灞桥理念,积极实施四轮驱动战略,按照 “一心两区,三带六板块”的城乡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体系,优化灞桥区城市用地空间布局。

1.灞桥区新城建设

——浐灞生态商务金融新城。以堡子村商圈、五星村和穆将王城中村改造、纺织旧厂区及生活配套区拆迁为重点,加快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形成未来西安东部新城的金融和总部经济中心。

——洪庆新城。联合洪庆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板块土地利用规划及路网规划,高标准建设水电路气和通讯等配套设施,力争朝阳路、田洪正街北延伸段开工建设。发掘洪庆山生态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健全交通网络,在靠近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低密度高档次临山型住宅,在确保不破坏山体景观的同时,为纺织产业园区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居住场所。

——十里铺商贸新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突破发展生态旅游、房地产和商贸服务三大产业,建造滨水人居带,构筑地区中北部商贸中心。借助纺织城综合发展及堡子村商贸圈的带动辐射作用,对半引路城市段高品位规划,形成建筑布局整齐、风格一致、色调搭配协调的商业街景,培植多元化、多样化的商贸经济。

——纺织新城。该板块重点建设“五园一区”,即现代纺织园、先进制造园、服装加工园、新兴产业园、企业总部园、商贸住宅带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现代纺织产业园和西安东部一条新兴工业走廊。

——新筑物流新城。北部新筑物流配套产业配套板块要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该板块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要配合做好秦汉大道、港务西路等道路建设。要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信息咨询、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与国际港务区错位同步发展。

——狄寨新城。结合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启动大学城配套服务区建设,完成大学城商业街改造和旅游环线霸陵段等新建道路的景观节点、道路绿化工程。

2.纺织城旧城核心区改造

——进一步加强纺织城老工业区改造力度。在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运用城市更新理论,按照“一业变多业、老城变新城、实现再就业”的发展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实施腾笼换鸟战略模式。重点是对旧城区建筑、土地、道路的结构性调整,保护和利用旧城区的历史文化特征,保持和增强城市的社会文化品质,增加绿地和公共开发空间,美化旧城环境,新建城市的投资环境,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都市形象。

——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继续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发挥基础设施的布局引导作用,统筹人口、产业、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运用多种手段使基础设施达到合理水平,促进城市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加大核心区棚户区改造力度,重点改造纺织城各企业棚户区、苏式建筑等老旧房屋和自建村;解决核心区的市政基本供应,同步改造水、电、气、暖,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标准配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最终改造为西安东部的现代化商贸、服务与文化新城,将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打造成西安市乃至陕西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标本”之作,成为西部乃至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典范。

——以纺织城综合开发为契机,把灞河作为灞桥区的城中河,重点建设灞河两岸地区。在纺织城地区积极完善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通过纺织城创意产业区规划,促进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西安市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创意产业集聚中心。保留纺织城内一定规模的厂房和街区,打造纺织工业遗址公园,拓展文化休闲旅游功能。

——纺织城综合发展区重点建设六大区域。包括灞桥滨河湿地生态公园、堡子村商圈、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及纺织集团新厂区、五星村和穆将王城中村改造、新市商圈、纺织城旧厂区及生活配套区拆迁改造。

三、重大项目

重点建设“丝绸之路”服装产业研发生产基地、西部服装面料铺料生产基地、陕西家居用品生产基地等产业基地类项目;做好世园会商业配套、堡子村地下商业街等商贸人气类项目;抓好灞桥“桥文化”人文景观博物馆项目、“灞上之城”会展商务娱乐综合体等休闲娱乐类项目;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和市政设施建设,在浐、灞河滨水区建设灞桥滨河生态(湿地)公园,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包括灞河滨河公园(二期)、浐河综合治理建设。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建设高科绿水东城等大型商住新区,打造浐灞河滨水生态居住带;完成纺织城综合发展区内所有城中村的改造。

四、城市形象

1.塑造灞桥区城市特色风貌

——总体风貌。以建设“山水灞桥、百里水城”为核心目标,构建山、水、塬、城、园彼此因借、互为映衬、和谐交融、浑然一体的风貌景观格局,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特色风貌,塑造城市品牌,彰显独具山水特色的城市形象。

——主要策略

• 规划控制策略。通过分区域控制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塑造城市特色形态,在堡子村商圈、浐灞三角洲、世园会会址周边、国际港务区核心区建设地标建筑,标志建筑与节点地区有机结合,并结合全区生态建设、突出水和绿、努力推行生态建筑、生态社区,构成整体意向,彰显灞桥区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城市整体风貌。

• 城市绿化建设。加快灞河城市生态公园、渭河湿地公园、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纺织城工业遗址公园、白鹿原民俗文化公园等主题公园及特色主题街道建设,营建城市公共空间整体风貌;通过加强浐灞渭河水系统、滨水景观与绿化体系建设,彰显山水特色和田园东城风貌。

• 塑造滨水风貌。在对滨水地带风貌塑造中,沿河合理组织空间秩序,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把各景点、主题滨水公园、主题广场、滨河湿地等要素串接起来,形成从序曲、高潮直至尾声的连续视觉走廊。在绿化种类上,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采用以树为主,树、花、草、木并茂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2.加强市容环境的综合整治

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市容环境示范区域、规范区域和达标区域,加强市容环境管理难点和顽症治理,确保以良好的市容环境迎接世园会的召开。提高新建产业区的环境评价要求,开展环保重点监管企业达标治理,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完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环保执法和监管,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

社会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全社会共同文明道德的基础。始终把提升人民幸福水准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共建共享为路径,全力推进各项社会建设。把城乡社会事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城乡高位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增长更趋一致,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以把灞桥区建设成为西安市文明城区为目标,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均等化,扩大优质高中教育,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关于教育投入政策,将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在城中村改造、成片开发的城市新区上,依法规划和优先配套建设中小学校。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按照“突出重点,规范管理”的思路,整合改造现有办学资源,加快公办园建设,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落实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到2015年,在每个街道建成1-2所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幼儿园,创建省示范幼儿园2所,市一级园5所,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按照“城乡联动,均衡发展”的思路,在抓好全区学校全面提升的同时,从资金、师资、建设、教学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整体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城乡学校互联共建等活动,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评价检测机制,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到2015年,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初中4所、小学12所,义务段标准化学校达70%,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初中升学率达95%以上,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

——扩大优质高中教育。按照“资源整合,重点培优”的思路,整合高中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发展扶持一批优质高中学校,着力打造品牌高中,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到2015年,全区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创建省级示范高中1-2所,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教育入学率达到90%。

——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提升灞桥区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水平,构建全区中等职业教育骨干体系,积极构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合全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省级示范职业学校1所、市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加强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引进新专业3个,打造精品专业5个,创办省级示范专业1个。改革中职学校用人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专业教师培训力度,力争到2015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全区中职教育质量。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建立完善培训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学习培训,“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10万人次,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教育,五年树立师德标兵20名;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每人培训不少于240学时。建立健全区域内教师流动机制,每年分别专任交流、支教80名和20教师,城市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应有一年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建立省、市、区、校四级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培养市级教学能手140名、骨干教师70名、学科带头人30名。

——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按照“区域协调,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加强同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的协调与沟通,合理规划布点学校,适应城乡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实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至2015年在每个街办建成2-3所标准化中小学。大力改善中小学教学和生活设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

——大力优化育人环境。落实教育各项惠民政策,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加强精细化管理,稳步推进“蛋奶工程”,全面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2+1”工程,加强学校德育、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积极创建一批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到2015年,创建德育师范学校6所,科技师范学校6所。

二、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事业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建设区域性卫生服务体系。“十二五”末期,建立起适应全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等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全区卫生存量资源和医疗机构进行布局调整。逐步完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通过分工合理、功能清晰、协作有序的各方主体,向民众提供广覆盖、分层级、高效率的医疗服务保障,充分满足民众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全面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巩固健全区、街、社区(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逐步提升卫生服务质量。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95%,儿童系统保健覆盖率≥95%,住院分娩率≥90%;

•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全区90%的社区全科医生须接受市级及以上的中医药服务培训,能够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规范标准,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实施乡村医生资格准入制和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制,积极开展乡村医生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医疗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建立和完善村级卫生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村级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甲级村卫生室比例达到65%以上;

•加强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区确立医学重点学科、专科3-5个,建成1-2个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多渠道引进和培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努力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1.5人/万;卫生局、人保局及财政局应协调合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团队建设,使其达到服务要求。

——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 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新增卫生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优先用于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开展政府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考核,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确保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的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必须的医疗设备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府要予以保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主要用于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并经规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基本建设项目和医疗设备购置,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 深化卫生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精神,按照《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及《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认真执行各项改革措施,促进全区卫生事业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 加强协调,强化政府责任。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区委、区政府已把卫生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把卫生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不断完善药品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药品安全监督工作,加大监督管理设施和设备投入,筹划建设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建立科学完备的药品安全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力争全区重大安全事故处理率达到100%;对现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独立全项检验能力达到80%;药品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80%;药品安全信息平台覆盖面网上审批、网上稽查系统覆盖面、药械企业实时监控系统覆盖面均达到100%。

三、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保障体系

——有效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继续扩大就业,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鼓励扶持自主创业。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提供必要职业教育等来强化失业人员及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通过制度保障建设,统筹城乡就业机制以及失业保险制度;将解决失业、失地农民就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条件;加强失地农民培训机构的设置,并依托白鹿原职业教育基地和全区产业布局,定向培训失地农民,定向推荐就业;就业技能的培训应该围绕灞桥区及西安市的主导产业展开,提高就业人员的能力,避免结构性失业;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招商项目与就业挂钩办法,与三个市级开发区举办就业保障座谈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确保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使更多群众通过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强化已有就业与再就业措施。实施就业援助,建立困难群体再就业的长效帮扶机制。依托居委会、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实现就业援助社会化;围绕社区服务业发展,大力开发适合困难群体特点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岗位。积极开发和拓展适合女性就业的行业和领域,促进妇女就业,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加强就业培训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人口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发社区等公益性岗位,下大气力消除零就业家庭;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小额担保贷款的金额及覆盖范围。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覆盖到本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乡劳动者。个人贷款最高不超过5万元;失业人员合伙办小企业,可依据失业人员的人数适当提高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依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完善劳动标准体系,健全以劳动合同关系制度、集体合同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推进法制建设,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发挥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规范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努力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一番。

四、着力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全面覆盖,建立社会保障投入增长新机制,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2015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000人、 12500人、13000 人、13000人和7000人。基金征缴率保持在90%以上。

• 加大养老保险制度创新。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对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的覆盖;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逐步扩大年金试点范围,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 扎实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健全运行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多为外来工、农民工办理住院医疗保险,促进更多的外来工、农民工享有医疗保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在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升到上年度本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 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加强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管理,确保失业保险金按时发放。全面建立个人缴费记录,实现失业人员街道(社区)管理。推进失业保险扩大支出范围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其“保生活、促就业”双重功能。搞好失业保险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衔接。

• 大力推进工伤保险。建立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工伤保险的费率机制,减少或降低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完善现行工伤补偿制度,提高工伤补偿标准,确保工伤职工待遇的落实。

• 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在巩固和加强我国的计划生育制度、加快实施生育保险的同时,继续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合理控制生育保险保障水平,及时足额兑现职工生育待遇。推进生育保险社会化进程,完善生育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实现与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

• 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十二五”期间,应积极探索创建全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快落实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试点区。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无业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对象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公共救助体系。

•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加大财政对社保的支持力度和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拓宽筹资新渠道,扩大和稳定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来源,在现有资金来源的基础上,探索开辟新的社保基金筹集渠道,增强基金支付能力。按时足额兑现社会保险各项待遇,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社保基金要情报告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业务经办的制约机制、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违规问题的处理机制、执行规定的检查机制。各级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监督,维护好社会保险各方的利益。

——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强城乡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不断完善救助模式,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推行定点医院即时结算和“一站式”服务,开展“二次救助”,最大限度满足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需求。建立城镇贫困残疾人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补贴制度,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完善退伍军人优待抚恤政策法规、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优抚补助标准。

——加大社会福利政策力度。“十二五”期间,应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社会福利工作:一是加快灞桥区中心敬老院(灞桥区五保中心)的建设进度,争取2011年底前投入使用,落实好我区五保户集中供养工作;二是积极落实社会福利社会化有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提高我区社会化养老管理水平,缓解好全区机构养老的压力;三是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养老服务,使家庭养老、社区照料、机构养老有机结合,推进我区养老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坚持低收入和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重点保障原则,将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保障住房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要。加强城镇居民住房保障,着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条件,以建立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政府为主导,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扩大廉租房覆盖范围,推进公共租赁房建设,努力使低收入家庭住得上廉租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逐步把街办、村居民和各类来灞桥就业创业人才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45万平方米(约4000套),廉租住房26万平方米(约5000套);新增城市低保家庭廉租住房租金补贴400户,做到应保尽保。

——加快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进程。构建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三级管理网络,通过信息化管理,积极探索和指导社区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进而以依托社区、规范管理、加强服务、分布实施为原则,采取多种管理形式,逐步扩大社区服务项目,妥善解决企业统筹外负担问题,推进各类型单位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进程。

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快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引导全社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以西安建设全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契机,加快推进省级星火密集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优势,完善创业环境,推动产学研结合,激励科技人才来我区创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创新科技工作联动机制,创建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加强科技项目策划、包装,有效发挥科技扶持资金的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应围绕建立创新型市区的总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增强科技实力,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不低于1.5%,本级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以上。全区科技成果数量和专利申请量比“十一五”翻二番;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占全区GDP的10%以上;科普培训覆盖率达到98%以上,每年区内催生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建成或完善区域创新主体协调的互动机制,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六、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凸显文化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以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升人的文明素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文化设施功能配套能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拓展文化市场,坚持公益文化事业,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灞桥区文化发展事业总体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力争在“十二五” 末期,全区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的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9个,社区(村)文化室170个。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建设。

• 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大力倡导以“爱”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关爱他人,保护环境、奉献社会;倡导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忠诚企业、诚实敬业、诚信待人;倡导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孝敬老人、爱抚幼小、和睦邻里;倡导以“贤”为核心的个人品德,贤达高尚、豁达宽容、修身感恩,形成充满友爱、井然有序的社会氛围。

•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同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

•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扎实开展文明街办、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基础性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整体素质。通过典型宣传,深化公民道德实践,让讲文明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营造富有礼仪、富有活力的社会环境。支持工青妇群众社团组织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他们在文明创建中的重要作用。

•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诚信灞桥”建设,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形成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诚信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推进政务信息公开。重点建设信用评估、信用公示、个人资信档案登记、信用监管和失信惩罚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培育信用文化,营造诚实守信、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坚持以文化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事业繁荣的思路,让群众享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以文化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挖掘半坡氏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和功能,形成仰韶文化的集中展现地;白鹿原上,要加强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借名居、名人、名作及现代农业宣传白鹿原,打造品牌旅游名片向外推荐;借助云经寺在佛教中的突出地位,对其进行扩建、修缮和保护开发,重点打造以佛文化为主的旅游目地的;加快推进纺织城艺术园区改造,吸引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及艺术机构入驻,丰富纺织城艺术区内涵,提升其艺术品位,将其打造成为集创作、展览、商贸、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城市艺术产业园区。

——加快文化资源的储备与共享建设。以“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村)文化室”的质与量的提升为目标,建设桥文化博物馆、白鹿原关中民俗博物馆、人居文化博物馆等文化旅游设施。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同时加快社区基层及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以农村广播、电视、信息等多渠道的建设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向前推进,通过农村书屋的创办,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等多种途径与手段,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同步发展。

七、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事业

围绕西安建设西部体育强市,形成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体系。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普及全民健身。加强体育单项协会建设,拓展协会组织,加强管理,规范服务,积极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协会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积极稳妥地开展老年人体育,巩固传统的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发展体育单项协会,普及全民健身站点。全民健身站点由城市向农村扩展,城市以社区或生活小区为单元,基本上做到每一个社区有一个全民健身站点,活动的人数不少于30人,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40%以上的行政村有全民健身站点,负责组织指导村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增强体育实力。加强专业体校建设,调整训练项目布局,巩固强项,加强弱项,突破缺项,保持6个在训项目和80人在训人数;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管理体制,保持200人左右的在训队伍;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举办好灞桥区运动会和其他赛事;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不少于5件健身器材的农民体育健身场所,2015年前完成50%行政村,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八、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

——构建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完备的调控体系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人口问题实行综合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逐步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从业结构、教育结构、性别比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建设全区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健全心理健康咨询信息化网络,出生缺陷干预一级覆盖率达到85%。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推动人口政策由处罚性措施向鼓励性措施转变,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落实居住地管理制度,在流动人口中发展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引导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育龄群众服务月活动。进一步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大力推广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型生育文化,大力普及生殖健康知识,积极建立健全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等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继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把人口政策与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结合起来,重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健全养老安老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坚持社会化兴办养老事业,引入社会资金加快建设功能全面、服务多样、特色鲜明的养老机构,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倡导性别平等,改善出生人口结构,建立性别歧视的监督、惩罚机制。建立满足育龄群众生殖健康要求的服务体系,加强优生的检测和治疗工作,实行出生人口缺陷干预措施,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全面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儿童身心健康和享有高质量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严厉打击各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九、加强社区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按照构建和谐社区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建设考评激励机制,促进争先创优,加快和谐社区建设。从2011年开始投入专项资金,通过新(重建)、改(扩)建、整合资源等办法,使全区各街道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和居民公益性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350㎡以上。不断强化社区服务事业,普遍开展特色示范区创建活动。加大政策扶持、拓宽资金渠道,加快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区、街、居”三级社区基础设施体系,并逐步向镇、村延伸,构建农村新型社区。

十、强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建设“法治灞桥”、“平安灞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推行“一岗双责”,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全区无重大安全事故;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和切实抓好稳定工作,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及时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努力化解社会各类矛盾,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实施“天网工程”,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巩固平安灞桥创建成果。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四级响应机制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城乡基层社区及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第九章 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按照适度超前、体系完善、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的要求,加大交通、能源、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向绿色方式、民生领域、智能转型方向发展。谋划和开工建设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承载能力,为实现科学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一、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1.主要目标

按照“畅通主骨架、优化次骨架、完善农村公路”的思路,以“扩容、衔接、升等、网化”为重点,加快实现国道、省干线、农村公路、市政道路与园区道路的快速高效衔接,路网结构更合理,网络更完善,服务更优质。“十二五”期间,以强化对外交通联系和完善组团内道路网络为重点,实现与西安二级路网的对接,根据路网规划,按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步伐,初步建立以快速路、主干道为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辅助,分工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十二五” 末期,全区公路网总规模将达到9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35%。投资77820万元,新建东三环至临潼公路、纺渭路,改建水安路、秦汉大道(草临路)、灞耿路、西韩公路等;投资11300万元,新建洪阳南北连接路,改建双塘路、风光南路、洪阳南路。

2.建设重点

以“一高、一绕、二环、二铁(即东西高架快速干道、绕城高速、东三环、旅游环线、地铁一、三号线)”为主干网骨架,完成东月路东延伸工程,加强狄寨地区与区外的联系,加快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开发步伐;完成旅游环线的建设,促进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加快白鹿原、洪庆山、北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园区工作,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开工建设港务西路、纺渭路,加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与西安市区的连接;开工建设秦汉大道,使其成为贯穿灞桥区北部与未央、临潼的交通大动脉;完成灞瑞一路、灞瑞二路建设工程,加强纺织城与灞东工业带的连接;加快纺北路拓宽改造工程进度、不断提高纺织城老城区路网建设水平;完成洪阳中路建设,加快洪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快灞河西路、公园西路延伸段、客运站北路工程建设,启动公园三期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对外交通组织建设。根据灞桥区道路网的路线重要度和实际具体情况,强化灞桥向周围区县的辐射和连通功能,承担灞桥的对外快速交通,能够在区内使交通集结后,满足区内与周边区县、其它地市中心及与外省之间的长距离运输需求;连接现有各个组团,完成各产业园区之间的有效连通和便捷交通;打造沿河景观路,连接现有旅游资源,带动灞桥区旅游发展,服务人文生态新灞桥建设。根据用地功能的调整和交通状况的变化,强化东三环、规划中四环线、陕沪高速等高等级路网与区内路网的衔接,做到有机、高效组织。规划多条主干道与铁路站点进行有机衔接。

——构建组团间交通组织体系。强调轨道交通1号线及规划中的3、5、6号线等公共交通主干网的城市骨架功能和对城市交通方式的引导作用。在主干网骨架下再通过干线公交与支线公交的组合,覆盖灞桥区全部范围。各组团间公路的技术等级配置为二级(次干道)或三级(支路)。整体做到各个组团之间的有效连接,推动区内经济社会活动集散与组织,构成区域内货物运输、经济交流的重要道路网络,有效带动各个组团、产业园区的发展。

——完善组团内交通组织建设。组团内部通过主次干道和支路联系,并通过常规公交线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满足组团内、组团间、以及与主城区的出行需求。对不同功能区采用不同的路网密度,使路网形态与城市用地布局相适应。

——统筹静态交通系统建设。结合旅游景区、滨河湿地,建设人行步道、自行车专用路等慢行系统,并与一般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连通,构成连接全范围的慢行网络;规划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加快停车场建设,规范管理道路停车泊位,提高停车设施利用率,统筹制定停车收费标准。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在重点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周边主要交通枢纽站点建设“停车-换乘”设施,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严格管理占道停车。到2015年,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0%以上。

二、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市政设施规划应体现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社会安全的原则,在适度超前的前提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完善和调整。

——给水系统。将灞桥区给水管网规划纳入西安市给水系统,建设新筑水厂、东郊水厂和第二水厂,作为灞桥区近期主要水源,同时将西安市李家河水库作为灞桥区今后的主要水源。另外启动西安东南郊水厂项目(地点拟设在狄寨),建成新市供水加压站,实现日供水15万吨目标。

——排水系统。进一步加大城市排水管道改造建设力度,加快城市基础排水工程建设,提高排水能力,实现雨、污分流、形成通畅安全的城市排水系统;完成狄寨街道排水工程;集中进行城市污水处理,逐步改善河流水环境质量;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实施新筑、灞桥污水处理厂、灞河东路等道路污水管网及截污退水工程,完成灞河两侧截污管网工程建设。

——燃气系统。继续以天然气为主,石油液化气为辅,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灞桥区天然气管线建设,加大城市气化建设步伐,控制燃煤污染,扩大区域性供气能力,大力发展天然气用户,力争城市气化率达到99%。规划由东三环高压燃气管道供气。液化气治理工作实行站点一体化经营,最终达到电话配送到户。

——能源体系。结合纺织城地区能源状况和环境特征,在节能降耗的前提下,以电能为主力,以天然气、石油、热能为补充的能源体系,并积极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时鼓励驻区企业进一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依靠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能、太阳能等的开发利用。电力方面,新规划330kv灞桥变电站,与原有的北郊变电站、东郊变电站共同作为灞桥区的主供电源。

——供热系统。充分利用灞桥热电厂热源优势,加快纺织城、十里铺、洪庆供热工程以及新筑热力中心建设,力争城市集中供热达到40%。

——信息体系。整合区内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依靠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物质、能量、资金、人力交换流通效率,打造数字化产业园区。

——农村用电和信息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实现电信对所有自然村的全覆盖。所有街办建有便民信息服务中心,所有行政村均建有信息服务点,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环卫设施。完善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垃圾压缩站以及道路垃圾桶的规范设置,提高城市公共场所的清扫覆盖率。继续开展江村沟垃圾填埋厂污染治理技术改造,完成唐家寨水库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探索农村新型垃圾处理方式,建立高效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置网络,所有村组的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置,并积极探索与城市环卫系统逐步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城市照明。以世园会召开为契机,加快重点街区、城市主干道、城市出入口周边的亮化,以良好的市容市貌迎接世园会召开。继续实施半坡立交、穆将王立交、华清路灞河桥、长乐路、咸宁路浐河桥等照明工程。不断提高路灯设施的完好率和点亮率。把太阳能等新型节能光源引入合适路段。

——应急体系。“十二五”期间,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的原则,以洪旱、地震、气象、火灾、水灾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等应急系统以及城市生命线网络为基础,加快完善灞桥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灞桥区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加强防洪、防地质灾害的设施建设,增加应急避难场所,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防洪设施建设要完成纺西街、纺北路雨水管道工程;将区域内第五、第六排洪渠末端明渠改为暗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要通过城市规划用地的调整,结合滨河公园、绿地广场建设灞桥区灾害避难场所,特别是大型居住社区和CBD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加强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图9-1 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图

第十章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营造与“效益灞桥、和谐灞桥、生态灞桥”相适应的优美生态环境。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以强化环境管理能力为手段,有效解决影响灞桥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科学研究及环境保护产业化工作,走新型工业化、农业科技化道路。使科学发展观得到全面贯彻、全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城市风格特色明显、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将灞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大都市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区。

一、规划目标

坚持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指导,构筑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引导各类用地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互利体系,完善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生态可持续良性循环、“建设生态经济强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新城”的总目标,并力争在2015年全区达到生态型城区标准并通过国家验收。

——水环境。严格按照《GB3838-2002》水环境质量执行标准,加大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污水处理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工业用水回用率达到80%以上;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企业进入。并以浐、灞河流域为主体,通过流域治理和城市污水改排工程的建设,2015年达到Ш类水质标准,形成大水大绿大环境。

——大气环境。合理规划纺织产业园区、灞桥科技工业园区、浐河经济开发区工业布局,遵照《GB3095-1996》空气环境质量执行标准,严格限制排放污染气体的项目进入;改变能源结构,逐渐用天然气取代燃油和燃煤;严格控制尾气污染,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80%;控制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环境噪声。“十二五”期间,遵照《GB3096-2008》噪声环境质量执行标准,,加大对工业噪声、建筑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的污染防治和管理,改善城市噪声污染,达到功能区标准,使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85%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7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小于70db(A)。

——固体废弃物。201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危险废弃物(包括显影液,医疗废物等)达标处置率达100%。

——生态环境。以建设生态经济强区为目标,以推行循环经济和“大水”及区域迎面坡绿化、新农村绿色家园工程为重点,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提高辖区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绿地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完成高等级公路两侧绿色长廊建设,控制水土流失,湿地恢复率达80%,建设洪庆山森林公园。农业及企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

——环保污染减排指标。“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增加到4项,水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气污染物按上述规定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规定水污染物在削减新增量的同时,在2010年基础上减排12%,气污染物减排10%。

二、主要任务

1.立足生态功能诉求,创建国际一流生活质量

灞桥区在“生态立区”到“经济强区”的建设中,应当满足“生态环境质量领先”的基本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兼顾”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要求、“绿色GDP最大化”的发达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及“一流生活质量的创建”的最终目标五项基本诉求。这是实现生态立区建设理想目标的必要条件。生态立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按照广义生态学原理,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创建国际一流生活质量,并在此过程中为人类提供一个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示范。

2.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构筑生态景观安全格局

通过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上来构建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宏观尺度上,建立浐、灞、渭三河洪水安全格局;洪庆山森林公园、渭河湿地公园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白鹿塬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灞桥滨河公园、湿地公园、狄寨塬等游憩景观安全格局,并整合形成区域生态基础设施,以完善城市空间发展总体格局;在中观尺度上,通过对生态基础设施各类元素的控制,不断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在微观尺度上,通过地段设计,将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服务功能导入灞桥的城市肌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独特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构筑合理的生态景观安全格局。

同时,充分利用我区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地形地貌特征,对全区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以保护自然生态和创造良好城市景观和目的,结合丰富的区域人文内涵,对不同类型景观空间进行划分和景观搭建,塑造切合地方自然环境特征的景观格局。创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城乡景观风貌,突出生态条件优越的、宜居宜业的现代东部新城景观特色。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最佳环境生态效益

“十二五”期间,全方位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统一,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兑现城市生态价值。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通过建立资源节约激励机制,有效地降低能源、水、土地、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快工业领域的高技术发展,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全面推广能源梯级利用,鼓励企业实施节电、节煤、节汽、余热利用、工业锅炉改造、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降耗改造项目,及时向企业推广节能效果好、技术成熟的新技术、新产品,实现工业生产节能降耗。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实施化肥的减量与精量使用、农用地膜的减量与重复利用,实现农业领域投入品的减量化。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建筑节能节水技术。积极倡导和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确立“资源有限,取之有度”的资源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持续的消费方式。积极鼓励推广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政府,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立。

——全力推进污染减排。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建立健全污染源管控机制,综合治理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持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削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全社会各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开展燃煤烟尘专项整治,加大对大唐热电厂和集中供热锅炉使用煤质的监管力度,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工程,提高能源效率。加强秸秆禁烧工作,加大工业废气治理力度,减少SO2、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扬尘污染、减少二氧化硫排放,使城市环境质量实现新突破。推进农村环保工作,解决农村清洁能源供应、秸秆资源化利用、养殖废弃物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依法推行工业领域清洁生产,从源头和整个生产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根本上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和环境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体系。把资源节约放在首位,生产环节优先实施资源节约利用,最大程度减少废弃物产生,倡导科学消费,推广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资源再循环、再利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形成舆论导向与利益导向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社会氛围。将循环经济发展融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同时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效益和高效率的示范工程,带动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引导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优质、高效、低能耗、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培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企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强化重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强节能降耗和资源节约工作,开展企业能源消耗和用能异常重点动态监测,推行节能工艺技改促进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设备,逐步降低各类运输工具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4.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解决突出环境污染问题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或治理。浐、灞、渭三河的水资源是灞桥区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和突出特色,灞桥区水资源保护应从单纯的、常规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快转变到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利用、全面保护、综合治理和有效管理上来。防治水体污染,建立水功能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等有效措施,全面加强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使水源得到涵养,水体质量得到净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和水质量安全。通过采取保护植被,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主要指分布在红旗、席王街办塬坡地,狄寨街办大部和洪庆街办所辖的塬坡及骊山浅山区(包括秦岭北麓10平方公里)偏西方的台塬水土流失严重区,继续以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和塬坡地生态恢复为中心,加强对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保护,严禁在秦岭北麓保护区采矿,破坏自然生态资源。以小流域为单元,造林绿化为突破口,在浅山区实施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与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在台塬区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坚持开展塬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节水农业,到2015年实现全区域水土流失治理。

——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灞桥区未来将集聚商务办公、旅游休闲等各类中高端人群,尤其是西安浐灞生态区还将建设领事馆区,这类人群对于空气质量的要求更高。灞桥区应从控制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控制工业污染、进一步加强绿化建设入手,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建立定期空气质量检测和通报的制度,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治理噪声污染。以治理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为重点,加强路网建设,优化交通,缓解交通拥堵所造成的噪声问题;逐步淘汰高噪声公交车辆,发展便捷清洁型公共交通,缓解道路车流量上升对声环境质量的压力;提高道路路面质量,推广使用软性多孔吸声材料,降低汽车行驶时路面产生噪声。

——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寻求多种技术创新、新方式解决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及周边村庄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江村沟垃圾填埋场选址远离城区过近、污水处理设计能力较小,运输及填埋过程臭气污染较大等问题,将垃圾填埋场列入重点污染源之列,加强监管,配合实施江村垃圾沟卫生填埋二期后续工程,争取实施垃圾运输道路改线工程,解决垃圾清运过程中的污染,积极争取填埋场整顿或搬迁;新建洪庆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处理场,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进行垃圾填埋场周边500米范围内8个村庄的搬迁工作。

5.加强绿心、绿道、绿网生态建设,优化生态建设格局

灞桥区现基本呈现“一塬、一山、三水、三区”的生态建设格局,但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仍在恶化,更存在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大唐电热厂等“黄斑”的严重污染问题。“十二五”期间,优化城乡生态建设格局。

——绿心。首先是包括洪庆山森林公园、白鹿园、等城市“绿肺”的建设。以生态建设为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原有占用保护区内土地的建设项目应该逐步退出;其次湿地系统“绿肾”的建设。主要由灞桥区浐河、灞河两侧湿地及北部的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灞桥区部分组成,其中又以北部的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灞桥部分是灞桥湿地系统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以水禽及其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因此应根据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要求,严格控制该地区的开发建设,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绿道。规划结构性城市绿廊包括:浐河、灞河、渭河生态廊道,绕城高速生态廊道,陇海线铁路生态廊道,新筑-浐灞生态廊道,洪庆纺织城生态廊道等,廊道视其功能定位与作用范围,宽度控制在50—500米。以生态绿地建设为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原有与生态廊道性质不符合的项目应该逐步退出。同时,在浐河、灞河两岸湿地,结合城市生态绿化廊道控制要求,根据湿地生态安全要求进行合理的控制,除一般的人工景观建设外,严禁进行城市开发建设。

图10-1 现状生态格局图 图10-2生态格局规划图

——绿网。同时按照城乡统筹要求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按照建立长效区域生态介入机制的目标,加强区域生态协同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重视和加强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功能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将城市的绿心、绿道串接,形成与城市“黄斑(大唐热电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蓝线(‘浐、灞、渭’水域控制线)”、“灰色区域(城乡结合区域)”相对应的覆盖城乡的绿网系统,优化城乡生态建设格局。

6.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推广应用环保新技术,抓好重点工业企业减排工程的实施。继续鼓励和扶持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完善主要污染物减排体系建设,防治大气污染,实施蓝天工程,严格控制各类施工工地、交通道路的二次扬尘污染。

——加强固体废物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固体废弃物收集设施,基本实现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加强固体废弃物的转运能力建设,使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及时有效地运送至全市统一建设的姜村沟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填埋。

——加强废水排污管网建设。加强市政排水管网的输送能力建设,实现雨污分流,顺畅输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并进行净化处理,减少排入河流的污水量。重点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扩建第三污水处理厂,充分发挥其处理能力,提高出水水质,同时启动洪庆及新筑污水处理厂、纺织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高其污水处理能力。

7.依托生态强区建设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区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生态区建设的内涵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是一致的,或者说,生态区建设是现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持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广泛宣传发动,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

三、重点工程

1.区域环境整治及生态环境建设

以浐、灞、渭三河水系生态建设为重点,高标准建设堤防,筑坝蓄水,深入推进浐灞河城市段、灞河入渭段、浐灞三角洲、渭河灞桥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继续加大水系和水资源治理,纵深推进浐灞河流域治理,加快灞河入渭段的综合环境治理,完成土地确权、土地储备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浐河东岸绕城高速以内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浐河东岸滨河景观带建设和灞桥滨河生态公园二期工程,启动灞桥滨河生态公园三期工程。实施渭河(灞河段)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加快渭河治理进度。加快白鹿原北坡绿化工程进度,营造“绿满两原、花映三河”的生态优势。

加快城市绿化广场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新建城市公园4座,绿化广场2个;加快道路景观绿化工程, 完善西蓝高速城市段、西临快速干道、纺渭路绿色长廊建设,力争使东月路东延线、韩森路东延线等新建道路两侧景观绿化率达到100%; 并完成西临、西禹、西蓝高速公路城市入口周边绿化整治工程。同时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不断提高城市林木覆盖率。

2.生态社区建设

借鉴生态示范社区的经验,结合城中村改造,逐步把各个城中村建设为生态社区。“十二五”期间,在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拟建设3-5个生态社区,建设资金由社区自筹和区财政予以补贴。

3.环保教育基地建设

——环保主题公园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利用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建设契机,力争建立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公园,以更好地开展全民环保意识教育。该项目初步选址为灞桥滨河公园。

——青少年环保教育基地建设。参考香港米埔红树林青少年环保教育基地的模式,在灞河湿地公园内,建立青少年环保生态教育基地及观鸟区。

第十一章 发展保障措施

一、提升理念,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提升对灞桥区内“四轮驱动”的认识,认准其定位和职能,补充其他三轮缺失的业态或功能,使区内整体产业链更完整,增强整体产业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灞桥区对于其他三个区域的开发起着先导启动和后期配套的作用,同时还担负着营造最优社会环境的责任。

在发展理念、产业选择、规划衔接上应与其他三轮进行对接,立足发挥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地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同质化和过度竞争。通过产业上下游的良性互动,实现产业俱兴,增强城区之间的融合度,提升灞桥区的形象和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规划为纲,开创发展建设新局面

各街办和区级各部门应将《灞桥分区规划》和《纺织城分区规划》作为工作任务的主要依据,对其所负责的领域、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要制定针对性的实施方案,狠抓规划的落实工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对一些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评估,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改进措施,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要加强分区规划与西安市总体规划、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等区域发展规划的衔接,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保证规划实施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协调性。

同时还要做好专业规划和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衔接,保证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加大重点项目和产业布局的统筹、协调力度,避免重复建设和不正当竞争。要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依据规划分解下达各年度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推进落实。继续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树立全区一盘棋,形成抓规划落实的合力,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三、创新引领,增强区域综合发展能力

——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区域综合发展能力。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扩大开放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不断增强区域发展能力。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机制改革,树立建设国家化大都市的先进理念,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投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制度改革,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保障农地权益的长效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议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

——鼓励技术创新,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在灞桥区内,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高技术含量的科技服务,积极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培育金融、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高端服务,建设区域性金融、总部经济区。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航天科技、装备制造、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机电、机械制造、光电仪器等新型轻工业,形成以新能源、环保、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格局。大力发展以观光、体验、生活供给为主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将传统农业升级为以种植、加工、销售为基础,以休闲、观光、体验、教育为延伸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四、优化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灞桥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全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绿色住宅产业的发展,以发展转型为指导,坚持低碳发展,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层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建立有效的节能经济激励制度,逐步降低单位GDP能耗,在继续推进工业节能的同时,要加强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实现资源保护利用层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调整社会结构,切实提高灞桥区内居民生活水平。努力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群内失业人口再就业。社会财富初次分配时注重公平与效率,再分配时更注重公平,缩小区内居民收入差距。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调整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层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合理管制,创造国际化大都市生态文明新高度

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充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借助 “大水大绿”的环境特色,明晰自身定位,从保护生态景观格局的角度出发,保护灞桥生态环境,为“大西安”承担生态屏障的职能。

——划定生态控制区,有效保护河流、湿地等生态涵养区。严格控制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加强浐、灞、渭三河灞桥流域的保护治理工作。

——积极构建以“绿心—绿网—绿带”有机结合的生态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强浐、灞、渭河水系统、滨水景观与绿化体系建设,彰显山水特色和田园东城风貌。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灞桥区环境承载力。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适宜的环境管理体系,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环境宣教和信息能力建设。

六、强化融资,营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

——拓展渠道,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通盘考虑不同资金需求的统筹规划,形成与需求基本相符的总体筹资思路框架。有侧重地突出需要丰富和强化的融资方式,形成互通互联、互补互容的融资渠道网络。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融资平台进行梳理和整合,通过筹资结构和筹资方式的贯通,达成筹资数量、时期与发展需要的全面匹配和高度吻合。同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鼓励、培植、扶持区内企业上市融资。“十二五”期间,争取能够做到1—2家区内企业在境内外实现上市。联合各类社会专业机构,在区内举办投融资论坛,

——兼顾“质”“量”,提升项目招商层次。灞桥区在未来的五年中,除了要重视招商引资的“量”之外,更要追求招商引资的“质”应该从多种“层次”着手,不简单局限于引入资金,更要致力于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制度。将原有的招商引资概念升级为招商引资,招商引知、招商引智和招商引制,即资金、技术、人才和制度。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包装和策划能力,提升理念、丰富手段,营造优质的投资软环境和硬环境。

七、集聚人才,智力资本助推灞桥大发展

——提升灞桥区高端人才比例。有计划、有步骤的引进一批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理论造诣的高级智囊专家,增强政府宏观决策的前瞻性;通过举办论坛,举办大型企业高端人才的招聘会,吸引一批有丰富市场运作经验和较强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带动灞桥区经济快速发展;引进一批能够推动产业加速发展的精英人才,推动知名品牌的创立和发展;吸引一批符合产业机构调整需要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壮大灞桥区人才队伍规模;积极创造条件,聚集一批有科研学术成果、有先进科技管理理念和技能的海外留学人员,提高本区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抓住职业教育优势,培养优秀技术人才。抓住职业教育在西安市范围内甚至整个陕西省域范围内的领先地位,大力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灞桥区企业人才信息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急需的各类专项技术人才。同时,加强特色产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与支柱产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激励实用人才的快速成长。

——建立长效的人才引进、培养的激励制度。建立灞桥区企业人才培养基金,专项用于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要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灞桥区的居住、购物、休闲、娱乐、电信、交通以及入学就医等条件,营造人文氛围,把灞桥区建成适合各类人才聚居的新型城区。要在建设蓝领公寓的基础上,建设人才公寓,通过政府补贴、优惠价供应等形式,提供给企业引进的优秀人才购买。

八、立体营销,全面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树立先进理念,建立长效机制。升级区域营销工作的理念和思路升级,建立一套区域营销的长效机制,按照务实、管用、对路的要求,有计划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区域营销工作。

——确立合适主题,形成鲜明标志。抓住自身的特点,确定合适的主题,形成鲜明的特色,让灞桥区的形象传播更集中、更具象、容易在受众心中留下统一的印象。

——针对不同受众,选择传播策略。针对投资群体、居住群体、旅游群体一级公共政策指定群体分别制定分众传播策略,提升灞桥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人气、吸引商机,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进一步推动塑造多元化的城市形象。

九、强化管理,切实提高城市发展能效

——强化城市管理意识。坚持系统化、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科学化原则,按照“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环保、市容、工商、公安力量,构建相互分离、各司其职、互为制约的城市管理执行责任体系,提高执行能力,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型向常态化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创新型科技管理方式转变,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制手段为主的转变,由政府包办一切向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转变。

——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把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推广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确、由低效到高效、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利用先进3S技术,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与政府其他部门及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互,并逐步与市级、区级平台对接,最终构成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指挥、监督、执行相分离的互动型城市管理机制。

十、转变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和比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提高公共支出比重,并且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相协调。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在保证最低社会保障、初级卫生保健、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保护贫弱者为重点,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从而实现是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加快政务大厅标准化建设,打造灞桥第一窗口;构建三级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半小时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圈。

——提高工作效率,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统一、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应用支撑体系,推进跨部门、集约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业务协同办理和网上服务的工作格局。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政风建设,建立健全公务员的新陈代谢机制、竞争择优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完善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加强法制教育,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已是首条
下一条:西安市灞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关闭窗口 }

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灞桥区纺一路169号  ICP备案号:陕ICP备05008157号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