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首页  走进灞桥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办事指南  招商引资  政务中心
 

儿童 老人 军人
妇女 残疾人 外国人
公务员 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政府各部门 -> 区发改委 -> 长期规划 -> 正文
西安市灞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9-11-24 15:59  

西安市灞桥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贯彻落实“四化”理念,实现生态经济强区目标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加快我区经济建设步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中共西安市灞桥区委关于制定灞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编制本规划(草案)。

 

第一篇         发展环境与基础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分析我区发展优势和潜力,“十一五”期间我区将处于一个加快发展的腾飞期。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处在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的战略机遇和发展提升期。国家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向基础设施和产业并重阶段推进。陕西“一线两带”关中城市群将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对我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支柱产业等将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西安“四化”发展理念、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及行政中心北移,对我区“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根据西安市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我区由城市郊区变为中心城区,其发展空间、交通、生态、人文资源等优势日益显现,产业和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将有大的提高,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特别是随着浐灞生态新区、东三环、国际港务区等重大项目的相继实施,我区必将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

第二章  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五”期间,我区GDP年均增长12.6%2005年末达到4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2亿元,是“九五”期间的6倍,年均增长43.1%,创历史最高;财政收入达2.6亿元(老口径),年均增长18.7%。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实现“十五”目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新区地位已被确立。“ 十五”期间,我区加快了浐、灞河城市段,灞河入渭段,浐灞三角洲治理,累计投资5亿多元,以广运潭为标志的生态治理项目加速,治理河堤达24公里,建设橡胶坝8座,形成万亩流动水面。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综合治理小流域50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1%,绿化面积17.9万亩,形成了红旗坡、洪庆山、狄寨塬、灞河入渭段等生态林及西蓝、西阎、西临、绕城高速绿色通道。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十五”期间,拓宽改造了咸宁路浐河桥、华清路浐河桥、战备路灞河桥、灞桥老桥。建成了纺渭路、草临路,拓宽改造了水安路、纺南路。改造了一批背街小巷,打通了一些断头路,累计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和交通道路290公里。实施了主要干道点亮工程。扩大了气、暖、水管网覆盖范围,埋设了纺织城、田洪正街雨污管道,开工建设第三污水处理厂。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一产比重逐年下降,二产逐年提高,三产稳定,产业结构调整达到预期效果。

“十五”期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攀升,建成了万亩樱桃、万亩日光温室蔬菜基地、万亩猕猴桃和万亩葡萄等优质果品基地。发展奶牛示范养殖小区14个,新增奶牛存栏数7281头,形成了东方乳业等农业产业化深加工企业。白鹿塬农业生态观光园等农业示范园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工业已初步形成向阳民品生产基地,启动了新筑物流园。沿浐、灞河流域形成了68万平方米的住宅新区。

——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投资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开辟了投资兴业绿色通道。纳米科技产业园、沁水新城、香格里拉花园、水岸东方、国际港务区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入区建设。截止2005年末,累计引进项目396 个,实际利用内资28.13 亿元,利用外资2338.5万美元,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仅新建校舍达5.8万平方米,创建了“省级教育强区”。建立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标志的公共卫生应急和预防体系,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城市卫生容貌得到较大改观。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为契机,建成了区文化馆、图书馆、街办文化站等文化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一批健身路径器材进入社区,丰富了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新阶段,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4.5 ‰以内,人口综合素质提高,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区”。农村人畜饮水设施日趋完善,农民饮水安全逐步得到保障。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达到3753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85万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6 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关注弱势群体,救助城镇和农村困难群体7.4万人次。

第三章  制约发展的因素

我们既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又要充分认识制约发展的问题和困难。“十一五”期间,我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还相当繁重,管理和服务职能需进一步强化;机制创新不够灵活,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享有公共服务程度的差别依然存在。

——经济增长缺乏活力。经济发展缺少活力,支柱产业尚未形成,经济增长依赖投资拉动,产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不明显,经济增长方式未实现根本变化,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

——资源与环境制约。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已露端倪,土地供应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力要素不足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不容忽视,发展中引发的新环境污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执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规划拆迁等矛盾突出。规划制约没有实现根本性改变,总体规划和详规滞后;项目拆迁矛盾突出,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比较突出,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二篇      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应对各种挑战,加快步伐,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支撑的跳跃式发展。

第四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根据对“十一五”期间我区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分析,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四化”理念,加快生态经济强区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围绕“四园两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把灞桥建成生态优良、富裕文明、有可持续发展活力的现代都市新区。

二、发展战略

——规划立区战略。依据西安第四次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我区城市中心区、开发园区、主干道沿线规划,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大规划的执法力度,拆除违章建筑,发挥经济发展规划的保障作用。

——生态强区战略。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与开发,培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城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生态经济强区。

——工业兴区战略。加强区域资源和生产力要素整合,加快园区和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建材业,恢复和振兴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优势的产业集群,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产富区战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和生态旅游业,激活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稳定的地方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项目带动战略。根据建设需要和我区实际,精心策划、包装、推介一批对我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设计、塑造一批使客商青睐、争先投资的重大项目,做到实施一批,策划一批,贮存一批,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

第五章  发展目标

一、    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生态特色突出,人居环境优良;城市建成区扩展,城市化程度提高;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呈现特色,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总量明显增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显著提高;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文明和谐。

二、    发展预期

——经济快速发展。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GDP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实现翻一番,达到85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实现翻一番,达到4.2 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0 亿元,翻两番;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翻一番,分别达到50亿元和35亿元。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浐、灞、渭三河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形成流动水面 10 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巩固提高小流域治理成果40平方公里。营造片林达5 平方公里,防护林带8.6公里,绿化率达到60%以上。“三污”基本得到治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实现山绿、水青、天蓝,生态优美,人居环境优良。

——城区扩展迅速。改造和扩大纺织城城区;浐灞水城、新筑物流城基本形成;洪庆工科城初具雏形;城市区扩大至6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城区天然气集中供热面积达60%以上,城市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做强建材业,振兴传统产业,工业发展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房地产、现代物流、商贸、生态旅游、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基本形成。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巩固提高“省级教育强区”成果,普及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设施进一步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基本完善,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提高。

——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35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以上,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电话、有线电视在城乡全面普及,部分家庭拥有轿车。

第三篇   城市建设

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区。

第六章  生态环境建设

一、“大水”工程建设

抓住“水”资源,以打造西部第一水城为目标,以高尚住宅、生态旅游为中心,以浐、灞、渭三河水系生态建设为重点,高标准建设堤防,筑坝蓄水,加快浐灞河城市段、灞河入渭段、浐灞三角洲、渭河灞桥段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浐灞河综合开发、浐灞水上运动公园、浐灞三角洲国际会展中心、广运潭、浐灞生态医疗保健中心、灞柳生态园、半坡湖生态园、浐河城市段咸宁桥以南商业一条街等项目。在浐灞三角洲形成水面1万亩,占地12平方公里的景观区。建设大型湿地主题公园,搞好湿地的开发利用。

二、“大绿”工程建设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三河周边绿化带建设,形成城市绿色生态保护环,建成灞、渭两河绿色风景线,采用灌、乔、草相结合,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加强洪庆山、荆峪沟小流域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沿主干道实施绿化,建立绿色通道。搞好红旗坡、狄寨塬、洪庆山、灞渭三角洲林木管护,加快配套设施建设,营造绿色灞桥,打造城市“绿肺”。

三、生态经济开发

搞好浐灞河沿岸的土地储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容积率,保持河流自然景观、视野开阔、通透。注重组团招商,营造独具吸引力的企业参与治理开发环境。通过沿河开发,形成以房地产、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其他相关产业配套的三产发展区,把浐灞河沿岸建成西安的“浦东”。

四、环境保护

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加强环境保护。完成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田洪地区污水处理厂和新筑地区污水处理厂,对洪庆地区、新筑物流园和灞柳生态园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铺设纺织城、席王地区排水管网;改善唐家寨水库周边环境,实施唐家寨污水库治理和狄寨大学园排污工程,集中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加强浐灞河流域水源地保护,实施浐河排污处理截流工程,改善河流水质,实现辖区无劣五类水体。坚决禁止新上污染项目,彻底关停污染企业,取缔小造纸企业、小煤厂,控制二次扬尘。加快天然气站建设,改善燃料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继续抓好改煤工作,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强化工业粉尘治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配合实施江村垃圾沟卫生填埋二期后续工程,争取实施垃圾运输道路改线工程,解决垃圾清运过程中的污染;新建洪庆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处理场,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体系建设

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形成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配合国家和省、市建设西郑快速铁路、地铁1号线、西安北客站、东三环、西临快速干道、北二环东延线等项目,加快征地、拆迁步伐,搞好环境保障。按照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准,对区内交通道路实施等级改造和城市化改造。拓宽改造华清路、纺渭路南段、战备路、田洪正街,为纺织城、席王、十里铺、灞桥、洪庆连片发展形成路网骨架。完善区内干道路网,拓宽改造灞耿路、西韩路、纺渭路,完成纺渭路改线并将其向南延伸至水安路;拓宽改造草临路、潘骞路、吕段路,延伸草临路至临潼界,吕段路西接东三环,东接西临快速干道;实施西影路东延至半引路工程、接通浐灞河滨河大道、拓宽改造酒十路跨陇海铁路桥、新筑灞河大桥、灞桥新桥,形成快速路网体系。尽快完成杏渭路和灞河东西规划路建设、延伸和拓宽改造洪阳南路和北路。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拓宽长田路、半引路、酒十路等。

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加快城市供水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供水系统。争取市上尽快将我区城市用水纳入统一供水系统,积极组建纺织城和洪庆供水公司,完成纺织城、红旗、席王、十里铺和洪庆地区供水管网铺设和纺织城加压站建设,提高其供水能力,彻底改变这些地区依靠驻地单位自备井供水局面。扩大集中供气范围,以天然气为主,石油液化气为辅,改善城市燃气结构,实施天然气城市气化三期工程。以电厂供热为主,铺设纺织城纺五路以南等供热管网,扩大纺织城和洪庆地区集中供热区域。在纺织城、十里铺、洪庆地区人流密集地方建设过街天桥,缓解交通堵塞。无灯街巷继续实施“点亮工程”,新建城市道路路灯设施一步到位。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改造纺织城旧城区,拓宽纺西街、纺正街、纺东街,打通鹿塬街,延伸纺科路至纺西街;改造灞桥街,以仿古建筑为主,形成仿古一条街;改造田洪正街、新筑街、狄寨街和新合街,做好改造街道的街景规划,形成一街一景,一路一色的城市容貌。开通新合至狄寨、邵平店至纺织城等几条公交线路,方便人民群众出行。完善城市防汛体系,加大城市防汛建设,加强防洪设施的管理维护,提高城市泻洪排水能力,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三、     城市绿化美化

以建设园林化城市为目标,大力提高城市周边地区的绿化覆盖率,严格保护城市古树名木和城市绿化用地。加快城市干道绿化建设,同时加强日常管护。完善城市绿化管理体制,积极鼓励单位、社区参与绿化建设,动员引导驻地各单位开展内部绿化美化,创建园林化单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绿化广场建设和完成十里铺广场、园丁新村广场建设,建设纺织城广场和唐都医院南门广场,为群众提供休闲健身场所。围绕东三环立交、城市新建区设置彩灯、雕塑等人文景观,建设主题公园,提高城市品位。

四、    城市管理

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探索市政、绿化、卫生等方面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交通秩序,构筑城市的道路网络交通体系,有效改善我区的交通状况,解决交通堵塞拥挤问题。加大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拆除违章建筑。加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改革和理顺城市管理体系,强化城市建设和综合管理执法。强化对药品、食品卫生、餐饮娱乐等方面的市场监管,规范“六小”行业。整治广告牌匾,取缔占道经营。坚持“四自一承包”,保持市容环境的整洁、卫生、美观。

第四篇      发展布局

依据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区域特色突出、集中连片发展、分工合理的产业格局。优化功能分区,调整经济布局,加快“四园两基地”建设,壮大主导产业。

第八章  功能分区

西部以浐灞三角洲为中心,依托浐、灞河流域丰富的水资源,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浐、灞“水城”,凸显大水大绿的特色。

北部依托新筑物流园、国际港务区、集装箱货运站,加快配套建设,打造西安城市副中心,形成“物流城”。

东部依托航天四院、庆华等企业科技人才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军品转民品步伐,加快建材、材料成形基地建设,形成洪庆“工科城”。

南部依托纺织工业基地,形成以纺织品和纺织物流配送集散为重点的“纺织城”。

东南部依托白鹿塬的文化底蕴,开发文化、旅游、教育资源,形成白鹿塬“景观·文化·教育城”。

第九章   经济布局

根据功能分区,产业布局是北部重点发展物流;西部重点发展环保住宅、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东部重点发展建材等工业;南部重点发展纺织工业和纺织物流配送;东南部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沿东三环、西临快速干线、西蓝路城市段重点发展商贸、休闲娱乐、餐饮等,形成三产经济带。沿西韩路和水安路两侧重点发展机电、光学元件、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木器加工、印刷等传统工业,形成传统工业带。沿浐、灞河流域重点发展亲水型、低密度、高品位房地产业和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会展、商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

第五篇  发展重点

坚持“五大”战略,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以“四园两基地”为重点,做强建材工业,振兴传统工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房地产、生态旅游、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新兴产业市场竞争力。支持驻地企业。

第十章  “四园两基地”建设

加快新筑物流园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内陆无水港。依托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和国际商务港项目,做好新筑物流园6平方公里分区规划,建设物流大道,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水、电等配套设施完善,实现“七通一平”,以货物集散中转、仓储配送、国际国内货运代理、物流信息管理及服务等为重点,向多个领域进军。“十一五”末,确保一批重大项目和企业入区,物流产业集群区基本建成,园区初具规模。国际港务区投资15亿,完成20万平方米的立体仓库、2.7万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和0.57万平方米的商品展示厅等建设,建成B型保税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区和国内综合物流区,形成连接国内、国际的物流平台,成为国内外航空、铁路、公路、海运等货物运输方式有效联运的枢纽。

加快灞桥科技产业园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依据总体规划,制定园区详规,落实税收、土地、财政扶持等优惠政策。加快园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河道治理工程及河滨路修建工程,建成园区纵横干道,形成园区主干道路框架,实现5平方公里的“七通一平”。完成园区规划范围内开发用地的储备,做好园区内拆迁村庄的统一规划工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高新技术为主、科工贸综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工业项目入园建设,加快入园项目实施进度。“十一五”末,科技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5亿元,入区重大项目达到10个,实现技工贸收入10亿元,税收1亿元。

加快灞柳生态园和狄寨科教园建设。搞好灞柳生态园和狄寨科教园的总体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灞柳生态园重点抓好骞柳小区二期、杏园小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形成人居、旅游、休闲为主的房地产业集群。狄寨科教园加快陕西外贸学校的建设进度,完成西安理工学院、东方培训学院等学校的嫁接,力争每年引进1-2所院校入园建设,“十一五”末,力争入园院校达到10个以上,大学生在校人数5-10万人。            

做好建材基地的规划、选址工作,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建材企业相对集中。采用节能新技术,推广新工艺,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加快砂石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好浐、灞河两岸砂石开发利用规划,引导砂石生产企业规范开采、依法开采。运用市场手段,积极探索采矿权的招标、拍卖、出让等有偿取得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集中开采,统一销售,提高商品价值。规范流通领域管理,减少税费流失。整顿旱砂开采秩序,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私挖偷采,浪费资源,损害国家利益等行为。未来五年,机砖砂石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达到50%以上。

加快材料成形基地的前期工作步伐,搞好规划和功能分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锻铸造和机械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的“锻造之乡”、“工模具之都”。2010年形成产值20亿元,税收1-2亿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

加快浐河经济开发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集约发展。做好新区规划与开发工作,开辟新的招商引资战场,到2010年,开发区技工贸收入达到25亿元,工业总产值18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2亿元。

第十一章  培育支柱产业

一、    房地产业

发挥我区的区位和生态优势,突出水资源特色,发展环保型住宅。重点抓好沁水新城、水岸东方、半坡湖生态园、香格里拉花园等房地产项目,完善生态环境,增加绿地,形成浐、灞河沿岸的高尚住宅示范区。发展物业管理、综合服务等配套行业,聚集人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采取旧城改造、非农用地开发等形式,以区城建开发公司为龙头,重点在纺织城、洪庆、十里铺、灞桥集中连片开发中低档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抓好教师小区二期、现代花城、东江名苑、广源大厦、芙蓉小区等项目,满足广大群众住房需求。促进驻地单位的房地产业开发,利用企业现有的空闲场地,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十一五”期间完成商品房开发面积500万平方米。

二、    生态旅游

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市民休闲旅游为主要消费内容,以“走进自然、感受人文、享受生活”为主题,以浐灞河城市段、灞渭三角洲和荆峪沟、洪庆山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工建设荆峪沟旅游道路等,搞好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旅游承载力。浐、灞河城市段依托现有的项目,加快实施进度,开发现代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在灞河下游建设“灞河水上人家”。利用灞渭三角洲独特的地貌,栽植芦苇等水草,放养鸟类,营造湿地景观,开发湿地旅游项目。加快荆峪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竹林景观,开发荆峪沟综合旅游项目。搞好洪庆山封山育林,环境绿化,逐步建设森林休闲公园。贯通狄寨环镇北路至霸陵路,硬化黄邓村至灞耿路,建设游人步行道,安装路灯、座椅设施等,加快黄邓、西张坡等农家乐项目的开发,继续办好“樱桃节”、“金秋采摘节”,使生态旅游在我区逐步形成规模。

突出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半坡遗址博物馆——荆峪沟自然风景区——白鹿塬民俗村——汉文帝霸陵——隋古灞桥遗址旅游线,打造灞桥旅游品牌。开发独具灞桥特色的柳编、竹编、灞河奇石等旅游产品,建设西临旅游专线大型旅游品市场,扩大旅游服务范围,增加旅游收入。

三、    现代物流

建设新筑、纺织城两大物流园区,使之成为辐射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依托纺织工业和城东客运站,做好纺织城物流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闲置厂房和空地,完成选址和企业招商入住。积极配合市上有关部门,促使城东客(货)运站项目尽快迁入我区,带动仓储、运输、物流业的发展。

抓好区内现有流通业的规范和发展,在空间广阔、交通便利的道口建设商贸市场,以便利的交通带动物质流通。建设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先进的农副产品批发、物资交易市场。重点抓好半坡建材市场、十里铺药材市场的迁建。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金融、会计、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以连锁为主的现代营销商贸业,建设和完善新型商贸流通网络,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

四、    高新技术

发挥高新技术的引领作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我区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资源为依托,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园区为载体,重点围绕航空技术、民用爆破技术、核技术应用、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形成集研发、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壮大创新源头,重点支持电子产品、生物医药、资源循环综合开发利用等高新技术项目。创造有利于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机制,加快纳米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集信息平台、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育四位一体的纳米专业化孵化网络,使之成为西安市纳米科技产业基地。

第十二章  振兴工业

一、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按照产业化、集约化、集团化的方向,实施对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发展大口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生产。引进新型生产线,发展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延长水泥产业链。发展劳动密集型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汽车零部件新产品的开发,使汽车零部件生产本地化。承接西安市铸造业转移,以材料成形基地为载体,引进一批企业。改造热处理设备,全面提高基础件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造就洪庆铸造品牌。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扩大精细化工生产,树立一批知名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名牌战略,不断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对外出口贸易。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做精做细木器加工业。

二、支持驻地企业

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以陕汽集团为重点,发展重型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加工,打造中国一流的重型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型汽车配件产业集群。提高地方国防动员能力,依托航天四院航空动力技术优势,形成航天航空技术产业基地;以庆华集团为重点,形成西北最大的民用爆破器材基地。以纺织城为基础,振兴纺织工业。以灞桥热电厂、电力机械厂等电力系统企业为重点,加快实施灞桥热电厂二期工程,发展电力及配套设施产业。

第十三章   发展文化等新兴产业

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大对汉霸陵、半坡遗址、米家崖遗址、隋灞桥遗址等文化遗存的保护,统一规划,积极争取保护和展示工程项目,建设主题遗址博物馆,利用文物景点,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改善半坡遗址周边环境,拆除违章建筑,打通半坡博物馆正门至东三环道路,建设集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半坡文化广场,形成半坡文化产业。搞好汉霸陵、薄太后陵、窦皇后陵区绿化,建设连接陵区的道路,争取国家开发帝、后陵景观,挖掘文化内涵。筹建白鹿塬缩影展览馆,建设白鹿塬民俗村,打造白鹿塬景观高地,使之成为市民文化观光胜地。抓好灞桥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商业一条街,使之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建筑独具特色,文化和商业繁荣,环境优美整洁的经济强镇。

加快浐灞国际会议中心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浐灞国际会议中心等会展聚集区,承办各种大型商品展示会、经贸洽谈会、国际国内区域性会展,强化会展业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

第十四章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破除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障碍,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理顺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简化审批手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凡法律、法规未禁领域,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发展上给予扶持,在权益上依法保护。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参与停产、半停产企业的重组和兼并。鼓励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创办非公有制企业,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军转干部等各类人员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建设非公有制企业诚信体系,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探索建立非公有制发展专项基金,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增加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经过五年的发展,使非公有制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十一五”末,非公有制经济占到GDP60%以上。

第六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增加对农村、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农业基础条件。

第十五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以农村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完成双塘路和枣燎路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到2010年,全区农村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每村有一条以上硬化的出村路与主干道相连。加快城中村改造和项目区拆迁建设步伐,落实拆迁安置方案,预留新村建设用地,统一规划,集中建房,将新村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十一五”末,形成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广厦工程,改水改厕,下功夫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实现路旁绿化、道路亮化、垃圾定点化,促进农村生活方式转变。实施农村群众饮用自来水工程,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民子女受教育程度,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强卫生院建设,按照政策办好农村各项新型合作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新筑、灞桥、狄寨、新合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对水、电、路、通信等投资,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完成狄寨环镇南路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构,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

第十六章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节水灌溉、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等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农业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为主,加快培育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重点抓好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瑞奥农业示范园等示范园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名贵品种,实行科学管理,创立名牌名园,实现高产高效,发挥示范园强有力的辐射、示范带动效应。按照适度发展、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思路,重点发展“樱桃、葡萄、猕猴桃、石榴”四大果品,巩固发展具有灞桥特色的“万字号”优质果林基地。扩大日光温室蔬菜种植规模,引进蔬菜新品种,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生物防治措施,大力培育无公害蔬菜,提高产品质量,推出一批“放心菜”品牌,提高经济效益。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形成一批分户小规模,连片大基地的专业饲养区。以西安东方乳品厂为龙头,形成以新合地区为中心的奶牛养殖基地。以西安兆龙肉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以洪庆、灞桥为中心的肉牛和生猪养殖基地。进一步鼓励、扶持特种养殖,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带动其它养殖业发展。

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区级农业产业服务中心,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平台,提供市场信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广(公司+协会+农户)模式,服务于农业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做好无公害基地认定和农产品的产品认证。

引导乡镇企业、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小城镇产业化进程,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一批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继续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严格落实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加大科技扶贫、项目扶贫力度,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第七篇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十七章  节约资源,提高利用率

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技术,加强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淘汰污染重、耗能高、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积极组织企业、行业、区域间的资源协作,提高产品的关联度。采取鼓励、扶持等政策,加快华恒科技等资源节约型企业建设,提高秸杆等资源的利用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制度和措施,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

加强土地市场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引导土地利用向重点发展领域和重点项目倾斜,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效率。加大土地储备和土地整理力度,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土地出让的竞争机制。完成新筑、新合、灞桥、席王和狄寨等地区土地储备1万亩。加大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宣传力度,增强城乡居民节水意识。开源和节流并重,合理开发水资源,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等节水技术,提高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中的中水使用率。积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减少能源消耗。

第八篇      和谐灞桥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八章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抓好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养老、住房、失业救助保险等工作,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养老保险、失业救助保险金的按时发放。积极建立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养老保险金足额发放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实个人帐户,做好“两个确保”。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新型合作医疗机构基本覆盖全区农村,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做好被征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和生产生活安排,完善农村被征地农民及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公益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倡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救助贫困妇女及女童活动。关注城乡弱势群体,加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城乡贫困人口救助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与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体系建设,形成爱老、养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重视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开辟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绿色通道。

把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开辟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指导。清除性别歧视,促进妇女就业,妇女从业人数占到全社会的45%。做好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努力增加就业岗位,鼓励扶持下岗职工自主创办各种类型实体就业,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务与人才推介组织。

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加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产品的市场监管,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菜、放心粮、放心肉等。加强价格监管,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提高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十九章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据现有的职业学校分布情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三大职业教育集中区,形成层次分明,门类多样,各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瞄准汽车维修市场,扶持汽车学院,使之成为西北最大的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扶持海棠学院,使之成为培养中医美容师的摇篮。

以区职教中心为重点,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办好电子电器、服装、幼儿师范等专业,突出技能和实用性,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确保学生的高就业率。“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1万人以上,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以灞桥街道办地区驻地职校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以其校舍、师资等优势,实现我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构建基础坚实,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灞桥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农村教育改革的保障机制,坚持以政府为主体,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实施危漏校舍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改革,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做好驻地企业学校的移交工作。巩固“省级教育强区”成果,继续推进基础教育骨干体系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实施合校并点和初高中分离,率先在纺织城建成1-2所优质高中。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努力再创3-5所省、市示范幼儿园。启动名师工程,力争在五年内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以校本教研为主,大力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校园环境人文化的目标,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可持续发展,建设西部教育强区,推动我区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建设省级星火密集区,充分利用区内外科技人才,加速科技成果在我区的推广和应用,使之转化为生产力。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民办科研机构。用先进实用的科技手段,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兴工计划,努力创出一批效益好的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名牌产品,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积极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重视和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社区和农村文化站的建设,走资源共享的路子,充分利用大中型企业、学校现有文化、体育设施,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创办社区性、群众性业余文化、体育组织。鼓励社会投资创办文化、体育事业。

发展卫生事业,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扩建区人民医院,搬迁改造妇幼保健站,改善中医医院医疗设备状况,完成狄寨医院门诊楼建设,医疗卫生服务站走进社区,逐步建立健全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和环境卫生设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继续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筹建区生殖健康服务中心,使育龄人群享有基本的生殖健康服务。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加强社区和司法建设。立足于便民、利民,在城镇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扩大社区服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筹建区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示范社区。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程,确立政府法制建设目标,坚持做到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搞好“五五”普法。完成区检察院业务楼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区法院审判大厅,改善基层派出所办公条件,加强各街道司法所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天网工程”和“平安灞桥”建设。

不断增强安全稳定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全区无重大安全事故。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和切实抓好稳定工作,及时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努力化解社会各类矛盾,坚决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引导各类宗教组织进行积极健康的宗教活动,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搞好人防、防汛、兵役、双拥等各项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灞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完善决策体系,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九篇      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十章   保障措施

为了全面完成我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生态型现代化经济强区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有力措施。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贯彻“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摆脱旧的束缚,敢想、敢做、敢说、敢闯、敢试,形成勤于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开拓的实干精神,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灞桥大发展上来,大力营造加快发展的社会氛围,为实现生态经济强区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积极争取,用足用活优惠政策

加大工作力度,继续争取省、市在城市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积极做好协调,把省、市给予两个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充分发挥政策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扶持作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

三、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突出经营重点,盘活存量资本,用活增量资本,激活无形资产。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土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为我区筹措较多的资金。对浐灞河开发、道路修建、街道改造、城市公交、供气、供水等有收益的公共事业项目,实现市场化运作。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吸引多种所有制成份的企业进行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深化改革,着力建立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有利于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资本向生态建设、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聚集,增强我区经济发展活力。

四、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树立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识,积极推行项目会审制、收费一票制、全区招商一个窗口制、领导牵头负责制等四项制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重视发挥驻地单位的优势,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共建共荣,以共建引来大项目,以共建增加新税源,以共建建设新城区,繁荣我区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

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灞桥大发展,人才是关键,组织、人事和科技部门要通力合作,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加强规划落实和衔接工作

各街道办和区级各部门应将总体规划作为年度工作任务的主要依据,对其所负责的领域、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制定针对性的实施方案,狠抓规划的落实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对一些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评估,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改进措施,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要加强规划实施与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形成三大规划良好的互动机制,保证规划实施的有效性、科学性。要做好专业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衔接,保证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加大重点项目和产业布局的统筹、协调力度,避免重复建设和不正当竞争。要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依据规划分解下达各年度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严格考核,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规划中重大事项不落实的,要查明原因,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继续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树立全区一盘棋,形成抓规划落实的合力,确保“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

 

上一条:灞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
已是尾条
{ 关闭窗口 }

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灞桥区纺一路169号  ICP备案号:陕ICP备05008157号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